【@嬴政】:“哼,弘曆小兒,莫要在此惺惺作態。你雖口口聲聲維護,然你那大清文字獄盛行,多少文人墨客因言獲罪,噤若寒蟬。蘇軾若生於彼時,恐其不羈之才亦難展矣,你又何談真正護其周全?”
【@朱元璋】:“乾隆啊,你雖為蘇軾蘇轍辯白,可你朝後期吏治腐敗,民生多艱。空有對古人的維護之言,卻難掩自身朝政之弊端。莫要以為幾句激昂之語,便能顯你對賢才的敬重,先把自家朝堂整治清明瞭再說。”
【@劉徹】:“愛新覺羅·弘曆,你且看你那大清,閉關鎖國,固步自封。蘇軾一生豪放不羈,心懷天下,若置於你朝,怕也只能徒嘆奈何。你如今的維護,不過是事後諸葛,難比朕當年廣開言路,任賢用能之風範。”
【@劉備】:“弘曆帝,你所言雖似在理,然你之大清,權貴傾軋,百姓受壓。蘇軾蘇轍若身處其間,兄弟情恐亦被那汙濁官場消磨。你只在這言語上逞強,卻無根本變革之舉,實難讓人信服。”
【@趙匡胤】:“乾隆,你朝皇權高度集中,文網嚴密。蘇軾這般灑脫隨性之人,真到了你那朝代,恐怕處處受限。你如今這般表態,倒像是做做樣子,而非真心為其營造適宜之境。”
乾隆顫抖著手指向光幕中的評論。
“你我同為帝王,怎可如此惡意揣測朕!朕對蘇公兄弟之敬仰與維護,皆出自真心。朕在這宮中,日理萬機,亦不忘品賞蘇公之佳作,研習其書法。朕曾多次命人整理蘇公文集,刊印流傳,此等舉動,豈是做做樣子?”
“朕之大清,雖有不足之處,但在文化傳承與敬仰先賢方面,向來不遺餘力!”
一旁的和珅見乾隆盛怒,趕忙上前小心翼翼地說道。
“皇上息怒,此等言論定是那等不明就裡之人的胡言亂語。皇上對蘇軾蘇轍的推崇,滿朝文武皆有目共睹。”
“皇上不僅大力推廣其文學,還常以其兄弟情義教誨臣等要忠心耿耿、重情重義。在這朝堂之上,誰人不知皇上對蘇公的敬重,那些外朝帝王,如何能體會皇上的良苦用心。”
紀曉嵐卻微微皺眉,心中雖對乾隆此舉有幾分認可,但仍耿直地進言。
“皇上,其他帝王之言雖有偏頗,然亦提醒吾等,在尊崇先賢之時,亦當反思朝政之瑕。”
“蘇軾一生磊落,其於困境亦能堅守本心,為文為民。吾朝若能廣納賢才,如蘇公者能暢抒己見,不受拘束,方顯皇上對其敬重之真諦。”
“且文化之興,不應僅在整理刊印,更在於營造寬鬆包容之境,使才情如蘇公者能層出不窮。”
乾隆聽此,氣消了大半。
至於紀曉嵐的話,乾隆並沒有放在心上。
......
百姓們看到這些頂著皇帝頭銜的評論,一時間議論紛紛。
在京城的茶館裡,一位老者皺著眉頭說道。
“當今聖上竟對二蘇之事如此在意,還與其他朝代的帝王隔空爭辯,這可真是前所未聞啊。”
旁邊一位年輕後生卻興奮地介面。
“說不定這是聖上愛才之心的體現呢。蘇公兄弟本就是大賢,聖上為他們鳴不平,也是彰顯我朝對賢才的敬重啊。”
而在江南的小鎮上,百姓們圍聚在街頭巷尾。
一個婦人擔憂地說:“這幾位皇帝的言語間似有不和,會不會引發什麼不好的事情啊?”
一位教書先生模樣的人則搖頭晃腦地解釋:“諸位莫要驚慌,此不過是對古人評價之分歧。我朝天子既有此等維護賢才之舉,定是胸懷寬廣,不會因這等事而興風波。”
“且蘇公兄弟的事蹟若能借此廣為流傳,也能讓我等百姓多受文化薰陶。”
在邊疆之地,士兵們圍坐在一起談論此事。
一位老兵咂咂嘴說:“咱不懂那些文人的事兒,可只要聖上能讓咱這日子過得安穩,管他咋評論呢。”
“不過這蘇軾蘇轍的兄弟情,倒真是讓人佩服,咱在這軍中,也講究個同甘共苦,和他們兄弟也有幾分相似。”
......
各個位面的皇帝也看到了這些評論,都是一頭霧水。
他們都沒評論過,自己的頭銜怎麼就出現在了評論區。
而且還發出這種言論。
和自己的作風完全不同!
風評被害啊!
他們並不知道有一個詞,叫‘梗’。
是的,自從古人們第一次自稱自己為皇帝后,各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