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帝那時候啊,陰皇后因為嫉妒鄧貴人,被和帝給察覺了,就一直提防著她。到了永元十四年,突然有人告發陰後,說她和外祖母鄧朱等人搞巫蠱之術,私下詛咒別人。和帝馬上派中常侍張慎和尚書陳褒,會同掖庭令,把鄧朱還有她兩個兒子鄧奉、鄧毅,以及陰後的弟弟陰軼、陰輔、陰敞都抓來,嚴刑拷打。這俗話說“三木之下,何求不得”,很快就錄下口供,說詛咒的事兒是真的,按大逆不道的罪論處,然後把這事兒上奏給和帝。
和帝本來就和陰後不和,看到奏報,也不管什麼舊情了,就叫司徒魯恭拿著節杖到長秋宮,去把陰後給廢了,讓她搬到桐宮去住。這魯恭以前從侍御史一路升到光祿勳,很受和帝寵信。之前司徒劉方犯罪自殺了,光祿勳呂蓋接任沒多久也被罷官,魯恭就當上了司徒。魯恭去廢后的時候,陰後也沒辦法,只好交出璽綬,搬到桐宮。那地方冷冷清清的,陰後心裡又悔又憤,整天以淚洗面,茶不思飯不想,最後身體越來越差,沒多久就去世了。她這也是自找的,誰叫她心眼兒那麼小呢。
宮人把陰後去世的訊息告訴和帝,和帝就給了一口棺材,簡單把她給葬了。鄧貴人聽說陰後被廢,還上書勸阻,不過和帝沒聽她的。鄧貴人就說自己病得厲害,不敢當夕,這樣過了幾十天。有司請和帝續立皇后,和帝就說:“皇后可是六宮的領袖,得和我一起承擔宗廟社稷,母儀天下,可不能隨隨便便就立。我覺得宮裡的嬪御,就鄧貴人品德最好,能當皇后。”鄧貴人聽到這話,趕緊上書推辭,說讓給後宮的周馮等貴人。又過了一個多月,和帝下定決心立鄧貴人為後,鄧貴人再三推辭,最後還是因為和帝的詔書安慰鼓勵,才登上後位。這可算是大功告成了,宮廷裡裡外外都慶賀。
和帝這人崇尚儒術,選用正派人,和他父親挺像的。沛人陳寵,是前漢尚書陳鹹的曾孫。陳鹹為了避開王莽辭職隱居了。陳寵從小就被他爹陳躬教導,要慎用刑罰。陳寵一開始在州郡當個小吏,後來被司徒鮑昱徵召,當了辭曹,負責天下的訟獄,平反了很多案子。他還幫鮑昱寫了《辭訟法》七卷,鮑昱呈上去後,就成了《三府定法》。後來陳寵又升為尚書,因為和竇氏作對,被外放到泰山、廣漢等郡當太守,在當地息訟安民。竇氏倒臺後,陳寵回到朝廷當大司農,接著代替郭躬當了廷尉。郭躬精通法律,為人寬厚,名聲很好,在廷尉這個位置上幹了十多年,救了不少人。郭躬去世後,陳寵接任,他經常用經書裡的道理來斷案,力求寬大公平,當時的人把郭躬和陳寵並稱,都誇他們。
司空張奮被免職後,太僕韓稜接任。韓稜這人剛直,之前也做過不少事,大家都很認可他。太尉張酺因病請求退休,他推薦魏郡太守徐防代替自己。和帝就升大司農張禹為太尉,徵召徐防當大司農。張禹是襄國人,他族祖姑嫁給了劉氏,就是光武帝的祖母。他祖父張況跟著光武北征,在常山關戰死;他父親張歆是淮陽相。張禹這人老實節儉,跟著桓榮學習,被舉為孝廉,當了揚州刺史。有一次他過江巡查,當地吏民說江裡有伍子胥的神靈,不容易過去。張禹大聲說:“伍子胥要是有靈,應該知道我是來治理百姓的,怎麼會害我呢?”說完就擊鼓渡江,平安無事。後來他在各個郡邑任職,判決囚犯、查明冤案,老百姓都很信服他。後來他轉任兗州刺史,也有很好的政績。再後來當大司農,把吏曹管理得井井有條。等他升為太尉,在朝廷上很有威嚴,朝廷很倚重他。徐防是沛人,名聲也不錯,他祖父徐宣、父親徐憲都精通經術,徐防繼承家訓,被舉為孝廉,進入朝廷當了郎官。他這人長得嚴肅,品行謹慎,一路升到司隸校尉,又外放到魏郡當太守。和帝因為張酺的推薦,把他召回當大司農。正好司空韓稜去世,太常巢堪接任但不稱職,就升徐防為司空。徐防很注重經學,把經文章句分析得很清楚,經訓也因此更明白了。
司徒魯恭也是因為精通經學而被重用。他弟弟魯丕更好學,五經都精通。章帝初年,下詔舉薦賢良方正,有一百多人應舉對策,只有魯丕沒去應舉,卻得了高第,被任命為議郎,後來調任新野令,幹了一年,政績考核是最好的。又被提拔為青州刺史,後來調到趙地當相。他的門生有一百多人跟著他學習,關東人都傳頌說:“五經復興魯叔陵。”魯叔陵就是魯丕的字。東漢從光武帝重視文化,到這時候三代都崇尚經學,所以士人很多因為這個受到讚譽,也因此得到榮耀。魯丕後來又調到東郡、陳留等郡當太守,因為犯錯被免官。侍中賈逵上奏說魯丕學問深、品行好,應該任用,不應該廢棄,和帝就又徵召魯丕為中散大夫。
永元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