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0章 那些詩人之杜甫(一)

“朕知道,是那個李隆基時代的人。”作為一起爬泰山的驢友,劉徹還是知道一點點的。

“不是說什麼安史之亂,國都六陷,天子九遷嗎,那杜兄定也是好不了哪去。”

劉秀在現代時愛和杜甫湊在一塊兒走了,如今就要聽到他新結識的朋友的結局,也放下了手中的政務,時刻關注著。

而杜甫本人在參加科考落第之後,只能走權貴的法子,如今雖在奔波,倒也想知道自己日後會落得個何等下場。

【“杜甫大大也是名門之後,祖父杜審言,是武則天時期的官,就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杜少府,父親為長子,母親也是清河崔氏出身,別看杜甫大大日後感覺很慘的樣子,但人家開始也是富二代。”】

“是大朗的孩子,好,還是我的嫡長孫。”杜審言大喜過望,他最近正在張羅兒子的婚事,還曾考慮過盧氏女,如今也不用考慮了。

武則天開口說道:“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可是這句。”

宋之問此時正在奏對,回道:“陛下博聞,正是。”

等了一會兒,又開口道。

“杜審言此人也頗有才華,臣這裡收錄了他的一篇文章,若陛下有閒暇,還請垂閱一番。”

宋之問和杜審言的關係不錯,前一陣子曾答應周旋一下,正苦於沒有合適的機會呢,如今倒是打瞌睡送來了枕頭。

“哦。”武則天挑了挑眉,接過文章看了一會兒,“那你覺得朕給個他什麼官為好。”

“臣不敢妄議。”宋之問連忙跪下。

“宣他進宮吧。”

【“因武則天遷都洛陽,所以他是在洛陽長大的,後來又入長安科舉,所以他的前半生也算是富足優渥。”

“但因為朝中李林甫把持朝政,本來按照他的才華,說不準能考上,因為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反正是科考無路了,在長安客居十年,奔走干謁,掏空了家底,自己也就窮困了起來。”】

說到這裡姜瑜又想罵李隆基了。

【“野無遺賢就是李林甫為了糊弄李隆基,說皇帝聖明,全天下的人才都已經入朝當官了,把李隆基哄的心花怒放,樂得找不到北了,死老登,還不如早點退位換條狗上來,沒區別。”】

“你!混賬東西!”李隆基每次都要被拉出來罵,氣的他又拆了寢宮。

“你還別說,你還真別說。”朱厚照覺得姜瑜說的有道理,若是後面唐玄宗直接暴斃,哪怕換個傀儡皇帝上臺,都不至於有那麼大的簍子。

怎麼就活那麼久呢,這讓知道了自己早逝的朱厚照羨慕死了,他咋就活不到呢,難道這就是所謂的好皇帝不長命,壞皇帝禍害千年?

朱厚照想悟又不想悟的樣子,此時的想法很危險。

姜瑜又補充了幾句。

【“這也是唐朝前期科舉制度的不完善之處,沒有糊名,自然也談不上太公平,有家室的子弟自然是不用擔心,那些沒有家室的只能干謁有身份的人,獲得薦舉。”】

【“後來武則天創糊名法,開創殿試,設立武舉,增加了帖經等考試方式,唐朝的科舉到這時才基本完善,等到宋朝發揚光大。”】

“天下人才皆為朕之門生。”武則天很滿意自己的法子。

士族人皆是敢怒不敢言,說的好聽點是完善科舉,這不就是為了打壓他們嗎。

宋真宗趙恆一直記著姜瑜的話,此刻笑道:“我朝發揚光大是因為那黃巢踏盡了公卿骨嗎。”

“聖上,臣認為也不全是,我朝聖明,君王仁慈,為寒門子弟指了一條明路。”宰相王欽若奉承道。

畢竟到了他們宋朝,確實沒有那麼多的階級制約,確實給寒門乃至平民都提供了一個科舉的平臺,讀書氛圍可謂是歷史之最了。

“還不夠,還是此刻的科舉深得朕心,科舉的第一要義,既不是選才,也不是化育天下。”乾隆話語間充滿了自得。

“皇阿瑪,那是為何。”皇五子永琪問道,這一下子問到了乾隆的心坎上。

“牢籠治世,讓天下的聰明人,全都進入八股的牢籠之中,讓他們專研經句,白首窮經,這樣的話這些人就不會異想天開了,也不容易被歪門邪道所蠱惑,讀書人安定了,天下即使還有人想造反,也不過是些草寇之流,成不了什麼大事。”

“永琪啊,你可懂了。”乾隆此刻對永琪還是有著栽培之心的。

【“在長安呆到四十四歲,終於候補了一個小官外任,上任途中回家探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