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九請忠貞侯為天下長安!揹負一世罵名?”秦良玉笑著複述一遍,在王九期待的眼神中!話鋒一轉:“本使可非甚忠貞侯,而是石砫的宣慰使!王將軍可別亂叫。”
“朝廷…”
“朝廷冊券未下,說啥子都是造謠!另外,將軍良謀苦慮經年,何需本使一老婦添亂?”
這話說的!
秦良玉她是不願捲入啊!就差下逐客令了。“忠貞侯不必急於推辭,您其實已捲入其中。“
“願聞其詳!”
王九不慌不忙回憶起一段往事。
萬曆四十八年五月,山東妖亂剛發。身為強將卻無強兵的王九,當時正冥思苦想如何剿妖。
而當時,有兩支強軍一路艱辛!經過年餘跋涉,終於已走到通州。換言之,妖亂也是等他們過境山東後,且離山東已遠!正要經通州赴遼時,這才密謀爆發。
而這兩支被熊廷弼寄予厚望的強軍,就是秦良玉的白桿兵,以及戚金的浙兵。
兩軍於通州行軍途中偶遇,起於瑣事的“片言之爭”,卻越鬧越大!“炮聲與喊聲齊鳴幾至天地動搖,城磚與瓦屋皆震”。
據說死傷眾多,還波及平民,導致“斃及民命”“折及民房”。
事件驚動萬曆皇帝,朝廷嚴厲斥責雙方將領約束不力,但僅責令地方官調解,未予深究。
衝突後,秦良玉感到被孤立,甚至上書請求增兵以“振軍聲”,暗示軍中關係緊張。而戚金也上書朝廷,“願為遼事再練數萬精兵”。
一時劍拔弩張……
秦良玉臉頰微紅,開始低頭喝茶當中。
因為此事朝野皆知、影響甚巨!但許多事情外行也就看個熱鬧,被帶個節奏!內行才懂門道。
而王九恰恰就是…跟雙方將領一樣懂得門道之人。
真實情況怎樣?
的確打得很熱鬧!造成“死傷頗大”——那是一路艱辛的死傷!
也確實蠻劍拔弩張!雙方主將不斷上書,似乎不共戴天!卻在渾河之戰中互為肩背、生死相依。
白桿兵先渡河而浙兵不渡?浙兵是車廂火器陣!怎麼渡?若無浙兵的堅守,白桿兵能全力殺敵!又能敗後撤過河?
文儒的很多話,你多信一個字都算輸!一是其從來謊話連篇,二是許多事他們本就在不懂裝懂。
真實原因是啥?
兩支聞名遐邇!劉巖熊廷弼都十分看重的強軍,本就一直受貴人們的猜忌、仇視、打壓!若他們惺惺相惜何得了?
他們之間,只有形如斗雞的劍拔弩張!恨不得一有機會就滅了對方!那才符合貴人的制衡之道。
那才讓人放心……
貴人們怎會這麼喜歡制衡?因為貴人乾的事從來見不得人!不同刺頭談制衡?難道同你談價值觀!處處制衡(民豬)才是其價值觀。
言歸正傳,秦良玉已懂王九回憶這段往事之意!更明白王九所說的“你已捲入其中“……
當今天下只有兩支強軍!他們的首領正坐在一個房中。
……
良久後,秦良玉正容開口:“平叛至今如犁庭掃穴!這一切,都是你王九深謀遠慮的一個局。
女英雄雙目如炬!“更是張對南北黨張開的網!就等其策劃西南叛亂。而矇在鼓裡的南北黨……
卻想著:怎麼利用西南叛亂?發聖旨逼你…從長興島去萬里平叛!從而除掉眼中釘王九。”
“哈哈哈!可笑。”
轉而神色黯然!“熊廷弼大人曾多次評價將軍:國士無雙!將軍所行亦有目共睹,然而…
非秦良玉惜名,非秦良玉不配合將軍!我不但是大明將軍,亦身負石砫百萬軍民之重啊。
當年,先夫被南黨算計、陷害、折磨至死!若非萬曆爺慧眼如炬、且機心如海……石砫與今日之永寧何異?巨利引誘加如山逼迫!他們比豺狼蛇蠍更毒。
將軍想要秦良玉所行之事,我也隱約清楚!然而,一旦南北黨察覺?將軍的長興島擋得住!秦良玉的石砫軍民,怕就得灰飛煙滅…”
秦良玉突然長身而起!“不過,將軍天縱英才!且不避斧鉞、不懼汙名、不惜家人。良玉中人之資,又何惜賤名、何懼生死?
天下長安?良玉不敢奢望!縱然就為西南一世之安,我幹了!”
言畢拔劍大吼:“來人啊!捉拿反賊王九!”
在秦良玉的招招致命中,未著甲、未帶刀劍的王九時滾時爬、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