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後端收入
在現如今的華夏娛樂圈,能夠拿到票房分紅的演員,其實並不多。
程龍可以算一個,李連潔也可以算一個,還有周潤發、梁朝偉、劉德華、周星池,這些人基本上就是和大片掛鉤,其本身的名氣也足夠,自然是能夠拿到電影的票房分紅。
而在這些超一線演員之下的那些演員,其本身還沒有抗票房的能力,卻是隻能拿片酬了。
當然,這是在華夏。
在好萊塢,位於超一線巨星之下的二、三線普通明星,除了片酬以外,還有另一個更主要的收入來源,那就是“後端收入(residual)”。
所謂“後端收入(residual)”,是數十年前,時任好萊塢演員工會主席的羅納德·里根為工會成員爭取到的一項福利。
而後隨著好萊塢在世界電影市場上的日益壯大,導演工會、編劇工會和演員工會也對各式各樣的“後端收入”進行了各種分成爭取,並且最終獲得了勝利。
在“後端收入”中,包括有影片和電視劇在電視臺、流媒體平臺等進行後續放映時,所產生的版權收入,以及這些作品的周邊收入。
一般來說,好萊塢的電影因為成熟的渠道分成體系,以及完善的周邊開發能力,其版權所帶來的後續收益,已經達到了電影票房的5~10倍之多。
好萊塢的電影票房每年只有100多億美元,但電影的版權收入在2007年,卻是已經接近了千億美元。
這是一個巨大的寶庫,並且這千億美元的收入,還是沒什麼後續成本的純收入。
而依照好萊塢的規則,也即是演員、導演、編劇等行業工會的規定,這一大筆錢之中,就會有一部分被劃歸為“後端收入”,落入演員、導演和編劇的口袋中。
至於這筆錢具體有多少?
大多數演員、導演和編劇在簽約的同時,也在合同上詳細註明。
但即便是這筆錢再少,其長尾效應累積之下,也是一大筆財富。
關於這一點,在華夏最出名的,應該就是曾在周星池電影中飾演過反派常威的鄒兆龍了。
據他所說,當初在拍攝電影《駭客帝國》時,因為在其中扮演了一個角色,即便是隻有三分鐘的鏡頭,他也依舊可以憑藉該片每年獲得數百萬美元的分紅。
甚至於按他採訪時的說法,哪怕他過世了,他的後代依然可以繼續領《駭客帝國》的分紅,當真是“一片傳三代”。
當然,這其中也有一個誤區,鄒兆龍之所以能拿到如此多的“後端收入”,可並非僅僅是因為他出演的那三分鐘片段。
最主要的還是他同時也是《駭客帝國》的幕後工作人員,是袁和平特地邀請來一起作為武術指導,負責演員的動作訓練。
並且他還非常有頭腦的和《駭客帝國》的製片方談了一筆生意,允許對方拍攝並且分析他的武術動作,以用在後續的電影拍攝製作中,從而才擁有較高的“後端收入”。
不過相對來說,好萊塢的演員在“養老劇”這一塊的收入,還是要遠遠超過華夏這邊的。
例如最為著名的電視劇《老友記》,首播於1994年,2004年停播,一共拍攝了10季。
即便電視劇停播之後,華納每年也都能從該劇版權上獲得數億美元的收入。
而安妮斯頓及其他5個主演,每年也就能透過2%的後端收益,獲得上千萬美元的分成。
注意,這兩千萬美元可是純躺賺,即便劇組都解散了,主演們也早就各奔東西了,可他們每年依然能憑藉這部劇的版權分到上千美元。
別說是主演了,一個美國網友曾自曝,他十多歲時只在該片客串了幾分鐘,現在也依然每年都能獲得數千美元的分紅。
如此特殊的情況,若是讓華夏那些拍電視劇的演員們知道,只怕得氣得肝疼。
特別是被廣大觀眾稱之為電子榨菜的《武林外傳》、《炊事班的故事》、《家有兒女》等情景喜劇,若是依照好萊塢的模式,那幾個主演的“後端收入”,還真就足以讓他們安心養老了。就連酒桌上的王家兩兄弟,在聽聞這種模式後,也是一驚。
在他們看來,這種模式可不適合在華夏推廣,畢竟那些“後端收入”要分掉的,可都是他們的錢。
而且這“後端收入”和票房分成還不一樣。
明星的票房分成,分割的還只是票房收益,後續的版權收益和各種周邊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