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迴展第三站的成功舉辦,讓平臺在艱難處境中收穫了一絲喘息之機。成奇勳和曹尚佑站在展覽現場,望著那些被殘障兒童文創作品深深吸引的觀眾,心中滿是欣慰。然而,他們清楚,這只是短暫的安寧,在文創教育事業這條充滿挑戰的道路上,危機隨時可能再次降臨。果不其然,巡迴展即將前往第四站之際,新的難題如同洶湧潮水,一波接一波地向平臺湧來。
第四站的展覽選址在一座以文化創意產業聞名的城市,這裡擁有活躍的藝術氛圍和龐大的潛在觀眾群體。平臺團隊滿懷期待地投入到籌備工作中,他們精心挑選了更多融合當地文化特色的文創作品,希望能與當地觀眾產生強烈共鳴。就在距離展覽開幕僅剩十天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行業變革,打亂了所有計劃。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飛速發展,線上展覽逐漸成為一種趨勢,眾多傳統展覽紛紛向線上轉型。這一變革給平臺的線下巡迴展帶來了巨大沖擊,許多原本對線下展覽感興趣的觀眾開始轉向線上展覽,認為其更加便捷、安全。同時,一些贊助商也對平臺的線下展覽模式產生了質疑,擔心投入的資金無法獲得預期回報,甚至提出要減少贊助金額。負責贊助洽談的小張,拿著贊助商的反饋檔案,滿臉焦慮地走進成奇勳的辦公室:“成總,曹總,大事不好!贊助商們因為線上展覽的興起,對我們的線下模式不太看好,好幾家都想削減贊助經費,這對我們的資金預算影響太大了。”
成奇勳放下手中的檔案,眉頭緊鎖,他深知贊助商的支援對於展覽的順利開展至關重要。他迅速聯絡曹尚佑,緊急召集市場團隊、財務團隊和策劃團隊商討對策。會議室內,氣氛凝重,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擔憂。曹尚佑率先發言:“市場團隊立刻對線上展覽的發展趨勢和受眾需求進行深入調研,分析其對我們線下展覽的具體影響;財務團隊重新核算預算,看看在贊助減少的情況下,如何最佳化開支;策劃團隊思考如何將線上元素融入線下展覽,打造獨特的觀展體驗,吸引觀眾。”
市場團隊迅速行動起來,他們透過問卷調查、資料分析和使用者訪談等方式,全面瞭解線上展覽的優勢和觀眾的偏好變化。在調研過程中,團隊成員小王每天要撥打上百個電話,收集觀眾的反饋意見,他的聲音變得沙啞,但仍堅持工作:“很多觀眾覺得線上展覽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還能隨時互動,這對我們線下展覽衝擊不小。” 經過幾天的努力,市場團隊整理出一份詳細的調研報告,指出線上展覽的便捷性和互動性是吸引觀眾的關鍵因素。
財務團隊則對展覽預算進行了細緻梳理,削減了一些非必要的開支,如豪華的宣傳物料製作費用,改為採用更加環保、經濟的材料。同時,他們積極與贊助商溝通,展示平臺的獨特價值和應對策略,爭取維持原有的贊助金額。財務主管李姐每天都在與贊助商進行艱難的談判,她的眼睛裡佈滿血絲:“有些贊助商態度有所鬆動,我們再努努力,應該能爭取到一些支援。”
策劃團隊圍繞如何融合線上元素展開了激烈討論,他們提出了多個方案,如設定線上直播導覽、開發線上互動遊戲與線下展覽聯動等。經過反覆論證和修改,最終確定了一個將線上線下深度融合的展覽方案。設計師們日夜趕工,設計線上互動介面,確保其與線下展覽的主題和風格相契合。
在解決贊助和展覽模式問題的同時,平臺又面臨著人員調配的困境。由於巡迴展的連續舉辦,團隊成員們已經疲憊不堪,而第四站的籌備工作任務繁重,人手嚴重不足。負責專案管理的小趙,看著堆積如山的工作任務,心急如焚地向成奇勳和曹尚佑彙報:“成總,曹總,人手不夠用啊!大家都累得不行了,可還有這麼多工作要做,這展覽能按時準備好嗎?”
成奇勳和曹尚佑意識到,人員問題如果不解決,將會嚴重影響展覽的籌備進度。他們一方面鼓勵團隊成員,組織了一場簡單的團建活動,為大家加油打氣,緩解工作壓力;另一方面,緊急招募志願者,補充人力缺口。在招募志願者的過程中,工作人員們透過社交媒體、高校社團等渠道釋出招募資訊,吸引了許多熱心公益的年輕人報名。經過篩選和培訓,一批志願者迅速加入到籌備工作中,緩解了人員緊張的局面。
解決了人員調配問題,平臺又遭遇了場地佈置的難題。第四站的展覽場地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建築,具有獨特的空間結構和嚴格的保護規定,這給場地佈置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原本設計的大型展示裝置無法在場地內安裝,需要重新設計。負責場地佈置的團隊成員們對著場地圖紙,愁眉不展。設計師老張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