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安元年,九月十一,吳越東府,越州宮城。
鎮海鎮東節度使、東南兵馬都元帥、天下兵馬副元帥、浙江東西等管道內觀察使、兩者鹽鐵製置發運使、開府儀同三司、中書令、檢校太尉、杭州及越州大都督、上柱國……吳越國王錢俶,坐在宮殿裡,看著眼前一堆奏表發呆,表情明顯不悅。
旁邊站著的,一個是錢俶的弟弟,宰相、東府安撫使、檢校太保、金紫光祿大夫錢弘億,另一個是東府戍衛營指揮使潘審燔。
連日來,一眾朝臣紛紛請願,要求主動朝覲揚州郭宗訓,商議支援泗州作戰的李重進事宜。
一開始,沈承禮最為積極,錢俶不理不睬之後,他也偃旗息鼓了,原以為這件事兒就這麼過去了,沒想到,耗子拉木鍁,大頭在後面。
隨後,吳程、王子惟等人進奏,錢俶仍然不搭理。
緊接著,觀察支使趙承泰上書,要求支援江北、發兵淮南,還振振有詞地說“我朝以中原為正統”,冠冕堂皇。
再接著看,節度判官張筠、閩州刺史吳誠等人,也寫了相同的奏摺,一句話,中原大亂、淮南危機,應該立即出兵!
包括在場的潘審燔,也上書要求主動出擊。
錢俶一度懷疑,這群人腦子是被驢踢了之後又被灌了一通雞血?依據他對自己手下大臣的瞭解,這群貨絕對是能少一事、不多一事!
因為,吳越最強硬的“主戰派”,秉承“生死看淡、不服就幹”信條的,一直都是他錢俶!
這絕對不是推翻錢俶樹立的“保境安民”的形象,《吳越備史》中記載:“王出兵福建,群臣力足,王曰:吾為天下元帥,番方有難,豈能袖手?”
昔日“福建之戰”,王延政就要滅國,吳越上下所有的官員都是一個意見——假裝看不見。
王延政死就死吧,關我啥事?而且,理由非常充分,福建山路難行,就算派兵去幹預,等到了地方,李璟早就把王延政曬成乾兒了。
主戰之人,就是錢俶一人!
但是,為啥錢俶就給人一種“不想惹事,而且怕事”的感覺呢?這是因為,錢俶要決定幹誰,一個大前提就是自己絕對幹得過!
幹得過就幹你,幹不過的,就去依附。
對此,不要用個人道德標準去衡量,這是亂世中“小國”最標準、最科學、最優秀的處事法則!
開啟歷史,吳越錢氏選擇依附的物件,無一不是中原穩定之後的王朝。
可如今呢,中原都亂成一鍋粥了,趙匡胤都快打到長江邊了,手下這群人反而騷動起來,非要去淮南給人幹架,有病吧!
“延世(錢弘億的字),你怎麼看?”
錢弘億沒反應,若有所思。
錢俶不耐煩了,提高嗓門,喊了兄弟的小名:“和尚!”
沒錯,錢弘億崇佛,小名就是和尚。
“王兄,臣弟在。”
【錢俶稱王,不稱帝】
“眾臣上書奏請協助周主,出兵淮南,你的意見?”
錢弘億躊躇地說:“臣弟,還沒有想好。”
“哦,難得,你不是一向心直口快嗎?昔日,元佑(錢佐)兄長想要鑄鐵錢,你痛陳利害,毫不留情面,如今怎麼變得猶豫不決起來。”
錢弘億說道:“王兄,當下之事,比起鑄造鐵錢要為難的多,臣弟不敢妄言,混淆聖聽。”
錢俶揉了揉太陽穴,無奈說道:“本王頭疼,你只管說,庾林(潘審燔的字)又不是外人。”
錢弘億與潘審燔對視一眼,不置可否,潘審燔確實不是“外人”,能夠作為東都戍衛營的一把手,自然是深得信任。可同時,他也不是“內人”(內部的人),小心思肯定是有的。
簡單說,潘審燔是沈承禮的“嘴替”,吳越第一“嘴炮王”。
“王兄,可曾記得先祖的教誨。”
先祖,指得就是吳越創立之人錢鏐。
“這個,本王自然時刻不敢忘——”
錢鏐留下的眾多教誨,其中最重要的有三條:其一,“要爾等心存忠孝,愛兵恤民”,其二,“凡中國之君,雖易異姓、宜善事之”,其三“民為貴、社稷次之。免動干戈,即所以愛民”。
至於其他的,屬於“家訓”的行列,有些也比較奇葩,比如“戒聽婦言而傷骨肉”,也許,後世羅貫中《三國演義》寫劉備“妻妾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衣服破猶可新,手足斷難再續”(錢鏐家訓原文)的時候,參考的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