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李元清想要喊的一句話是“把太子攔住”。
然而,幾乎是下意識的,他催動胯下戰馬衝了出去,戰馬的鐵蹄揚起一陣煙塵,面前是太子李煜決絕的背影。
分兵在即。
嘈雜的戰馬嘶鳴、將士怒吼、刀槍碰撞之聲中,李元清大喊道:“邱鄴,你親率一百騎,護在太子左右,不得有誤!”
“末將遵命!”
邱鄴一邊答應,一邊心裡叫苦,太子爺呦,你昨晚是吃了什麼鞭了嗎?
這要是出點事兒,自己十顆腦袋都不夠砍的。
李煜絕不是逞英雄,作為穿越之人,他很清楚自己“戰五渣”的體質,可也明白,要激勵手下將士,絕不能只靠嘴上扯淡,“偉光正”的詞兒說的再多,都不如用實際行動表達一下。
類似案例發生的太多了,比如後周“高平之戰”,如果不是郭榮御駕親征,絕不可能以少勝多、大獲全勝。又如“澶淵之役”,如果不是宋真宗聽從寇準、親臨前線,宋朝連“花錢續命”的機會都沒有。
出兵嶺南,李煜本來就是冒著“殺頭風險”乾的。
以身犯險,也不過是為了提高自己在軍中的威望。
而且,小小一個德化城,人口不過五萬,駐軍撐死三千,如果“天策軍”為主力的情況下,不能速戰速決、摧枯拉朽,自己費那麼多精力、錢財就打水漂了。
董思安果然是“懂得居安思危之人”,留從效讓他防禦泉州東北一帶,具體如何安排,他卻很負責任的選擇了德化。
一旦北方有變,甘願自己第一波阻擋衝擊。
只不過,這一波衝擊有點太大了!
李元清率領的天策軍主力騎兵,在毫無徵兆的前提下,就出現在了德化守軍面前,預警放哨的清源軍剛反應過來,只覺得眼前一片黑雲壓了過來。
天策軍騎兵壓根就沒挺槍舉刀,身披堅實鐵甲的戰馬,如同一輛輛坦克,從清源軍身上碾壓過去。
“哐哐哐——”
一陣緊急的銅鑼響起來,緊接著就有人扯著嗓子喊:“唐軍打過來了!”
“咣噹——!”
高處負責警戒的清源軍士兵,只敲了十幾下鑼,身體就僵硬住了。
一支利箭,斜著射入了脖頸,直接穿透!
這名清源軍士兵告別世界之前,看到的最後一幕,就是一片黑雲壓城的同時,飛蝗一樣的箭矢從天上落下來。
弓箭,也是騎兵的標配裝備。
董思安雖然重視德化,可手中兵力有限,一共五千清源軍,德化分配了一千五,這是真正有戰鬥力的(至少上過戰場),剩餘三千則是鄉兵,守城池、挖戰壕、運糧草等還行,正面迎敵的經驗約等於沒有。
可天策軍不會考慮這些,在訓練過程中,任何擋在自己面前的人,都會被假想成“隨時毀滅自己”的存在。
轉眼間,鐵騎已經衝破德化三道防線。
靠近西邊城門之後,騎兵輪番衝陣、射箭,逼退守城士兵,步卒開始派雲梯登城。
嶺南鄉兵哪兒見過這陣勢,關鍵是,天策軍箭射得很準,不說百步穿楊,也能在高速機動過程中八九不離十!
等到董思安收到訊息,披甲整齊時,本就不太堅固的城門已經快被撞散了。
城頭之上,也出現了零星的唐軍,他們的戰鬥力比不上天策軍,卻也是劍州戍衛營訓練出來的,這會兒跟打了雞血一樣。
沒辦法,領袖的號召力太強了!
一想到太子跟自己一起上陣,這些人就嗷嗷叫。
董思安臨危不亂,親手砍倒一名唐軍,揮舞著寶劍指揮。
“砸,狠狠的砸!”
“不要射人,瞄準戰馬射!”
“倒金汁!”
……
城下的李元清,冷冷地看著城頭上忙活的董思安,命令手下:“盪鞦韆!”
盪鞦韆,是騎兵攻城戰術的“衝陣”用的,具體來說,就是一根木頭,兩端綁上繩子。
四名騎兵,一人拉著一個繩頭,以極快地速度向前衝,快到敵陣(盾牌陣)的時候,一起鬆手,依靠慣性讓木頭衝蕩向敵人。
眼下,德化城門已經歪斜,從裡面伸出幾十支長矛,阻擋步卒、陷入膠著。
很快,木頭準備停當,四名騎兵用力拉起二百多斤的“撞木”,同時催動戰馬,整體上,像一列加速的火車頭!
“轟隆——”
“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