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m》com

那天和一群比我大的成年人一起討論問題,他們中有很多人的孩子肯定都已經上了小學了。說到信任,有人舉了一個例子:在國外有一個父親將自己的孩子放在樹上,告訴他“跳下來,有爸爸接著呢”,孩子想也沒想就跳下來了。事實上,爸爸並沒有接孩子。孩子小摔了一下。第二次,同樣爸爸許諾會接孩子,孩子猶豫了一會兒才跳下來,爸爸仍沒有接。孩子又小摔了一下。第三次,爸爸費了好半天勁才說服孩子跳下來,這次爸爸接住了孩子。爸爸就是想告訴孩子這個社會上的人並不都是可以信任的,當然第三次是想讓孩子知道世界上還是有好人。

那個人一邊說我就一邊在心裡琢磨,怎麼才能讓他了解建立孩子的安全感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等他一講完,我立馬就把自己想好的東西說給大家聽。無奈功底太不深厚,理不服人,立馬遭到所有人的攻擊。“讓孩子意識到社會的險惡性是對的呀。”唉,無奈。

成年人慣做的事情就是把自己內心的恐懼投射到孩子身上,還堂而皇之地打著幌子。

我發現一些父母抱有一個很奇怪的邏輯:社會是複雜的,人心是險惡的,我不能總讓孩子過陽光燦爛的日子,而是必須表現得像社會上的人一樣,給他點苦頭吃,讓他提前做好準備。

但是,不要忘記了,爸爸媽媽絕對不等同於社會上的陌生人。孩子從我們這裡需要的是無條件的接納和關愛,我們是孩子的底線和靠山。無論孩子受到怎樣的挫折和磨難,只要我們的懷抱是溫暖的,他就能夠積攢足夠的勇氣同命運抗爭。相反,如果從我們這裡得到的是冷漠、拒絕和斥責,他就會喪失生活的信念。的確,孩子也許會受到別人的欺負,但是陌生人對孩子的打擊,不會造成深重的傷害,甚至都比不上父母的一個惡眼色。這是一個非常淺顯的道理:最能傷害我們的,往往是我們最愛的人。孩子愛我們,我們不能對他兇,因為他會受傷。孩子不愛陌生人,陌生人怎樣兇也不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傷害。

關於這個話題,我在《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一書的後記裡,做了詳細的論述,這裡不妨摘抄一部分:

的確,我也經常聽到一些家長說,既然社會就是這個樣子,我給孩子愛和自由,讓他發展個性,將來他怎麼能夠適應社會?社會上哪有那麼多的愛和自由?誰會尊重他的個性?與其讓他將來受打擊,不如讓他現在就習慣!

我想,這些家長可能把自己作為父母這個具體角色,和“社會”這個籠統的概念,混為一談了。父母和社會,不是一個概念。父母不是社會,社會也不是父母。父母給孩子的,和社會給孩子的,不是同樣的東西。反之,孩子對父母的需求,和對社會的需求,也不是同樣的東西。

兒童從父母那裡最需要的,是無條件的愛、認可和接納。他們在青春期前最重要的心理活動,是建立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父母無條件的愛、認可和接納,能賦予孩子足夠的內心力量,讓他無條件地愛自己、認可自己、接納自己,建立正面的、積極的自我評價,獲得堅實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捍衛孩子的安全感(2)

只有這樣,兒童才能在長大後,坦然地面對他人和自己的不同之處,坦然地接受環境與自己的差異,並且運用自己的智慧,化解矛盾,與“社會”這個龐大的概念和平相處。

當兒童天性與所處環境產生矛盾的時候,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舉足輕重。

如果父母接納、支援、鼓勵孩子,告訴孩子:“我們相信你是優秀的,我們相信這不是你的錯,我們永遠愛你。咱們一起想辦法解決目前的問題。”孩子就不會否認自我、壓抑自我,他依然快樂地接受自己,自由地發展自己,健康地成長。同時他也知道,自己不是無能為力的,不必被動地任人宰割,只要積極地想辦法,就能擺脫困境。將來他遇到困難和阻礙,也會對自己負責,一方面平靜地看待自己和環境的不同之處,另一方面主動著手改變現狀。

如果父母不接納孩子,而是站在“社會”這一方,批評、指責、糾正孩子,對孩子說:“人家都那麼好,怎麼就你不行?你怎麼這麼差勁?你讓我們丟臉!你給我們找麻煩!”並且強迫孩子去“適應”環境,孩子就會覺得“這都是我的錯,我是一個壞孩子,我不值得生存”!強行的壓制和修理,會讓孩子自卑,甚至自暴自棄;也會讓他們積存憤怒和怨恨,導致他們將來仇視社會,做出更加叛逆的舉動。由於父母強迫他們壓抑自己的天性、放棄個性、順從環境、變得跟其他人都一樣,將來他們一旦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