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討論所有的重要問題和觀念,而不是在生產關於那些問題和觀念的知識。科學家、歷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邏輯學家、語言學家等專門負責生產知識,哲學家也可以參與生產各種知識,如果他是一位全能的天才的話。但是哲學真正要做的事情是思考如何使各種知識“藝術地”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種具有生態和諧水平的觀念體系,這樣人們就能夠更加和諧地、充分地思考各種問題了。
簡言之,哲學想創造的是一種思想能力,而不是某種知識。郭廣昌給復星濡染的正是這樣一種思想力,而不是如何鍊鋼、如何製藥。
哲學考慮的是由各種觀念構成的思想畫面如何才能夠使思想的能力和魅力最大化。一個觀念就其本身而言並不比別的觀念更加錯誤,它只是有可能被放在不恰當的思想位置上而破壞了思想畫面的效果,就像是一步臭棋。某個觀念落在什麼位置上,就像某個棋子下在什麼位置上一樣。如果經濟學家沒有意見的話,我就想說,哲學是思想的博弈論。
哲學家都有自己的一些特別經驗。胡塞爾說他追求哲學的純粹結果就像他小時候磨小刀,總是唯恐不夠鋒利,於是磨呀磨,有一天突然發現小刀磨沒了。
第32節:復旦求學:在“知本”的田野上(4)
維特根斯坦說他父親是個生意人,而他的哲學也無非是想把能夠算清楚的事情像算賬一樣一筆一筆地算清楚。
郭廣昌經常做一個實驗,他會隨便在什麼地方(如在路口),看著隨便發生的一切事情,如行人、汽車、堵塞、違規、罰款等。替所有事情著想,同時反對自己一貫的立場,慢慢地就會“心神錯亂”地發現,所有事情的道理是如此互相矛盾並且自相矛盾,而又都非常合理。他覺得,這就是哲學要追尋的“真實”。
出鞘:無形更勝有形
進入復旦大學哲學系以後,以前認識的很多人都問郭廣昌,你學哲學到底幹什麼用?郭廣昌也在反思,哲學的用處是什麼?吃穿住行好像都不可以,也不能幫助你增長工資,無法叫你存活於世界上。但是,為什麼有這麼多的人研究哲學呢?
哲學與其說是一種職業,不如說是一種愛好,一種終生的像鴉片般上癮的愛好。學習哲學,其實是學習人生,學習一種態度。哲學的作用就是開啟你的視野,開放你的心靈,使你在迷茫中追尋真理的曙光。因此,哲學帶給人類的往往是痛苦和迷惑、不解和抑鬱。世間萬物追尋等價交換原則,追求智慧和真理必定要越過無比艱辛的無人理解的孤獨的荊棘路。前人屍骨未寒,後人已經開始披荊斬棘。
郭廣昌覺得,身邊的人問他“哲學有什麼用”這個問題就好比問他:孔子為什麼偉大,孔子的人生哲學有什麼亙古永恆的精神核心,影響了華夏幾千年而未曾中斷。這就是哲學的無形力量。
孔子生於春秋戰國之際,禮崩樂壞,經濟、政治、社會正在發生激烈變遷,導致華夏上古以來流傳有序的宗教、文物、典章、制度即文化傳統,在社會動亂和戰亂中,面臨崩潰和毀滅。而孔子則自覺和自發地承擔起挽救這一偉大文化傳統的使命。
商周時代,學術本來是國家及貴族的專利。但是經歷東周的變亂、春秋的戰亂、官學廢弛、典章毀壞、圖書流散,孔子自覺地擔當起挽救學術傳統的工作,這就是他的“克己復禮”。他一生的主要活動,都是教誨門徒。對弟子的選擇,他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所謂“類”,既是指種族、氏族、族姓,也是指階級、等級。這在當時那種貴族壟斷一切社會文化資源的時代,是個非常偉大的創舉。
郭廣昌對孔子的理解跨越了普通人對儒家“封建、守舊”的印象,他結合了歷史、社會實踐,還原了一個真實、自由的文化偉人形象。在這件事上,馬克思著作中注重考量的“理論結合實踐”的唯物主義史觀決定了他的方法論運用,長久以來積累的哲學方法論開始在他的理論系統中發揮作用。
第33節:復旦求學:在“知本”的田野上(5)
他進一步讀懂了孔子與歷史上許多博學的學問家共通的地方——苦學。正是這種學術傳統使得儒家哲學在無形中滲入了華夏文化的經脈之中,源源不斷地流傳了下去。哲學以無形的體例勝過了許多有形的科技,作為精神食糧,撫育了無數處於黑暗中的靈魂,激勵他們在希望中生生不息。
我們通常所說的“四書五經”,這些書在孔子的時代,其意義已經晦暗不明。孔子為讀通它們不羞上問(如問天道於老子),也不恥下問。他的苦學使他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