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部分

二是及時到位的戰略戰役偵察為機動部隊提供了正確可靠的行動依據。孫武在《孫子·地形篇》中說:“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從日本開始擬製偷襲珍珠港作戰計劃的那一天起,海軍情報部門就把蒐集美國特別是美海軍的情報作為工作重點中的重點。1941年5月以後,為了掌握有關珍珠港和美國太平洋艦隊的情況,僅以各種身分在夏威夷地區活動的日本間諜就達200人。在開戰之前,日本人已完全查明瞭瓦胡島的對空對海防禦設施、兵力部署、戰備狀況,以及艦艇飛機的種類、數量和駐泊情況等,並摸清了美軍的活動規律。臨開戰前,從12月2日開始,駐檀香山的日本總領事館每天都向東京報告珍珠港內有關主要艦隻停泊、水中防潛防雷網柵以及空中阻攔氣球等方面的情況。為了摸清北太平洋的海上情況,多次派遣現役海軍軍官化裝成商人或船員,對機動部隊預定透過的海域進行實地調查。10月15日派人偵察了橫濱至檀香山的商船常用航線;10月20日派人偵察了北方商船常用的航線;10月22日又派人沿著機動部隊偷襲時的預定航線進行了仔細的考察,弄清了這條航線上的氣象、海況,以及能否進行海上加油、可否使用水上飛機、有無商船來往等有關情況。在開始襲擊前,還派出了潛艇和偵察機進行實時偵察,以進一步查清最近期的情況。透過這些偵察,使日軍基本掌握了珍珠港的主要情況,為採取正確的突襲行動方案提供了可靠依據。

偷襲珍珠港 第四部分(13)

三是有效的保密措施確保偷襲行動達成了突然性。襲擊珍珠港的成敗,關鍵取決於能否達成戰役突然性。在這方面,日本人乾得很出色。為了隱匿發動戰爭的真實企圖,日本政府於1941年春季派野村吉三郎為駐美大使。因為野村是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朋友,又一向以提倡與美英親善而聞名,啟用此人扮演“和平使者”的角色,容易起到欺騙作用。野村到華盛頓後,在半年時間內,先後與美方會談數十次,均無結果。為使這一騙局不被美國識破,日本首相於1941年7月親自致函羅斯福總統,表示“兩國間並無不可用談判方式解決的問題”,日本“決不侵犯英、美在南洋的利益”,以美好的謊言矇騙美國領導人。直到12月8日(東京時間)開始襲擊珍珠港時還在與美國談判,以造成日本不想開戰的假象。日本聯合艦隊在戰役偽裝方面,採取了多種措施。到1941年10月前,知道偷襲珍珠港計劃的,只有幾位參與研究和制訂計劃的人。聯合艦隊與海軍軍令部之間就此問題所進行的一切交涉,都是在極其秘密的情況下進行的。進入10月以後,由於戰備工作的需要,才向擔任突襲任務的第1航空艦隊所屬的戰隊指揮官、參謀、航空母艦艦長、航空部門長和飛行隊長傳達計劃的有關部分。在機動部隊由單冠灣出發時,仍然只有一小部分人知道作戰行動的目標。機動部隊各艦隻向單冠灣集結時,選用不同航線,分批前往:有的先西后東,取道日本海 ;有的先南後北,繞過小笠原群島、南鳥島後,再駛往集結地域。各艦從本土一啟航,就嚴格實行無線電靜默,以免暴露艦隊的位置。在南雲部隊逼近瓦胡島後,故意把橫須賀海軍某部的官兵送去東京遊覽名勝古蹟,裝出一片太平景象。這些手段的運用,使本來警惕性就不高的美國人如墜煙霧,一直沒有摸透日本人想幹什麼。

從美國來講,戰略戰役指導上出現的一系列失誤,導致了珍珠港的悲慘結局。美國人對戰爭全域性的判斷從始至終都是錯誤的。先是判斷日本人可能北上,與德國人共同夾擊蘇聯,後來看到了日本南下的企圖,但又認為主要是進攻東南亞,不敢對美國的本土開刀。日本在突襲前曾暴露出一個又一個徵候:關於答覆“赫爾備忘錄”的第14部分的電報被美國破譯;美軍在珍珠港發現不明國籍的潛艇;在雷達螢幕上發現大批機群飛向瓦胡島等等。但是,美國人對這些徵候麻木不仁,視而不見,直到日本人的炸彈落到自己頭上時,還誤以為是在演習。後來在炸彈的連續爆炸聲中,才猛然發現“這不是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