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夫人格外顯得萎靡,銷沉,他唯一的兒子杜維藩大了,每天要出去讀書,而家裡孃姨丫頭,保鑣當差一大堆,服侍這位大少爺是無微不至,處處周到。沈氏夫人反倒覺得插不下手,她平素身體虛弱,多災多病,於是一天到晚躺在床上吃鴉片煙,她的煙癮越來越大,大到成天人不離煙,手不離鬥,沈月英的母親,孃家的老賬房焦文炳,合住在華格臬路杜公館對面的一條弄堂裡,她只要出房門,下樓梯,走不了三兩百步路,就可以去跟老母親相聚個一天半天。但是她連這幾步路也懶於走,於是母女都三月兩頭的見不了面。曾有一次,杜月笙突然之間看見了她,頗為她的形銷骨立,弱不禁風而驚怵,但是他想不出法子使她戒絕鴉片,恢復生氣,由於金廷蓀的太太跟她蠻要好,因此出個主意,讓她到金家去住了一段時期。
金家相當守舊,金廷蓀的老太太,規矩極大,她曉得杜月笙和金廷蓀有手足之情,便將沈月英也跟自己的兒媳婦一例看待,晨昏請安,老太太搓麻將的時候陪著,外面不論送什麼東西進來,還得送到老太太的房中去看過。沈月英在金家住了一段時期,消愁遣悶,振作精神談不上,相反的卻是受不了老太太的規矩,住得苦不堪言。隔不多久,她又如逢大赦的搬了回來,自茲以後,鴉片煙毒更嚴重的剝奪了她的健康。
沈月英天不假年,他死在四十八歲上,時在抗在期中,杜月笙和杜維藩都已經到了重慶,她曾和杜月笙渡過艱難困苦的時光,眼看著他出人頭地,平步青雲,是鴉片煙癮拖住了她,使她不但不能跟杜月笙白頭偕老,甚至她也無法分享他的光采與榮耀。
三樓太太孫氏夫人比較豁達,她善能自己排遣,將全部時間精力貫注於她的一對愛兒,──維屏和維新,當這兩個兒子唸到初中,她便請準杜月笙,把他們帶到英國倫敦去求學維屏,維新都有很好的成就,孫氏便伴著兒子在海外渡其優遊的歲月。
和姚王蘭結婚以後,杜月笙生活上的情趣倍增,夫妻倆有相同的嗜好,閨中高歌一曲,興味無窮。姚玉蘭結了婚便洗卸鉛華,一心一意做杜夫人自此告別了紅的生涯,海上顧曲戲迷容或感到惆悵,但是姚氏之歌也並非如廣陵絕響,遇有義賬救災,或者親朋戚友一時興起來上一次彩排,她也興致盎然的粉墨登場。
結婚一年,她給杜月笙生了個女孩子,使杜月笙歡喜得好象天上掉下來奇珍異寶,因為這是杜月笙第一個女兒,杜月笙給她取個名字叫美如,對她的鐘愛還不止於「掌上明珠」。杜美如滿月的那天,蒲石路杜公館不僅大宴親朋,甚且演出堂會,由當時瘋靡滬上的梅蘭芳、馬連良聯合演出,張學良夫人于鳳至親臨道賀,她後來一直在說:就那回在上海看到了骨子好戲。
為上海人津津樂道,傳誦多年的杜公館五大盛舉,熱鬧風光,極一時之盛,如果以年份排列次序,應該是:
一,杜美如的滿月之慶。
二,杜祠落成。
三,陳氏夫人的三十歲生日,假戈登路一連唱了三天的堂會戲,賀禮中的壽屏十二堂,雕鏤精美,是價值連城的寶物。
四,杜維藩結婚,包下了新新公司演戲宴客。
五,杜月笙的六十誕辰。
好熱鬧,講究排場,誠然規模一次比一次盛大,然而仍以杜美如的彌月之慶為濫觴
長江水災梅趙同臺
趙培鑫的父親,是上海金業交易所的理事,家境相當的不錯,趙培鑫從小就喜歡聽戲、唱戲,雖然不曾正式投師,卻由他於過人的稟賦,和忘寢癈食的揣摩,十五六歲的時候便己經聲譽鵲起,常在大人先生的誇讚之餘一展歌喉。十六歲那年,他進上海市民銀行當練習生,同事之中有一位張頌椒,是杜月笙的學生,有一天,張頌椒對趙培鑫說
「你小小的年紀,戲唱得這麼好,杜先生看見你一定很歡喜,倘若你自家願意,我可以負責介紹,讓你也拜杜先生的門。」
當趙培鑫不懂箇中關鍵,他很天真的問:
「拜了杜先生的門,又怎麼樣呢?」
「好處多著呢,」張頌椒說:
「頭一樁,你想唱戲不是?拜了杜先生的門,他就會提拔你,只要他肯提拔,你將來一定非常有名氣。」
趙培鑫畢竟年紀還小,委決不下,跑回去跟他父親一說,他父親聽了,眉頭立刻皺了起來:
「我們是做生意的人家,跟杜先生搭不上。」
但是「提拔」和「名氣」,對趙培鑫有很大的吸引力,歇不了多久,他仍還是自動去找張頌椒,請他介紹,以一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