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譯者序

1982年,德國導演沃納?赫爾佐格深入南美的熱帶雨林,拍攝了一部叫做《陸上行舟》(Fitzcarraldo)的電影。故事發生在20世紀初的秘魯,主人公菲茨卡拉多是一個愛爾蘭裔白人商人,一個留著“爆炸頭”的瘋子、妄想狂、行為藝術家。菲茨卡拉多的生意是在潮溼溽熱的雨林深處製造和販賣冰塊,他的理想是在秘魯的小鎮建造一座豪華歌劇院,請歌唱家卡魯索來首演,他相信音樂是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通用語言。不過,製冰不能為他的痴心幻想提供足夠的經費,他必須另謀他法,所以他買下了一艘舊船,向著神秘的叢林深處逆流而上,去一片因常人無法到達而無人涉足的土地開採橡膠。這是一段傳奇般的旅程,他甚至在土著人的幫助下,將一艘大船拖上了高山。他們終日像牛馬一樣辛苦地勞作,隨時面對毒蛇猛獸的威脅,拖著龐大的船體穿越高聳茂密的樹林,最後終於讓船從山的另一面滑下,搖搖晃晃地駛入水中。

在電影拍攝的年代,電腦特效還在襁褓之中,不過傳統特效已經有相當成熟的技術和體系,如果赫爾佐格願意,他或許可以用微縮模型做出足以亂真的玩具輪船和迷你叢林。但這個生性偏執的德國導演拒絕了一切電影特技,他硬是用一臺起重機把一艘300多噸重的船推上了高山,把電影的拍攝過程變成了一次名副其實的“陸上行舟”。這部電影為赫爾佐格贏得了“瘋子”的稱號,這是一個瘋子拍攝的關於另一個瘋子的電影。

差不多與此同時,另外一群滿懷熱情與幻想的年輕人從紐約的一間車庫中起步,踏上了一條製作電腦動畫長片的“陸上行舟”之旅。也許今天看來,這算不上什麼異想天開的夢想,但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他們的目標並不比在雨林深處修建歌劇院更具多少現實性。那時能夠製作最基本的三維電腦動畫短片的計算機可能有半間屋子那麼大,而且價格貴得嚇人,全美國也找不到幾臺。沒有人能夠預測,硬體更新速度的摩爾定律究竟能夠賦予計算機多麼強大的運算能力,在數學、演算法和計算機語言方面的基礎問題也還沒有得到解決。許多資深的傳統動畫師認為,製作電腦動畫從一開始就沒有意義,機械電路永遠不可能創造出活靈活現的擬人形象,電腦用二進位制數字製作出來的人物模型無力體現那種極其微妙的差別。迪士尼九大*之一的弗蘭克?托馬斯說:“拿起鉛筆,把動作畫出來,要簡單得多。”無論硬體還是軟體,金錢還是技術,專業人士還是新聞媒體,一切的一切都還沒有準備好,這群年輕人的電腦動畫之夢無異於陸上行舟。

二十多年之後的今天,由約翰?拉塞特、布拉德?伯德、皮特?道科特、安德魯?斯坦頓、李?安克里奇組成的“皮克斯五老”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的終身成就獎,皮克斯動畫工作室成為了迪士尼旗下的金字招牌,以幾乎每年一部的速度推出電腦動畫長片。

感謝這五位充滿創意、精益求精、堅持不懈的天才,也要感謝其他許多為皮克斯付出過心血、智力、青春或金錢的人們,包括將它賣掉的盧卡斯,也包括將它買下並堅持多年無回報地付出的喬布斯,作為觀眾,我們才有幸成為了三維電腦動畫長片的第一代觀眾。這份榮幸超越了單純的技術進步的意義,皮克斯給我們看的並不僅僅是電腦技術的奇觀,而且是生動有趣的故事。我們有幸認識了那些渴望和主人玩耍的有生命的玩具;才第一次知道孩提時代折磨我們的噩夢原來是一些外表醜陋內心憨厚的綠毛怪物的日常工作,他們怕我們比我們怕他們還要厲害;才看到幽藍海底宛如盛開的花朵一般的橙紅色海葵,以及色彩絢爛、美麗異常的海洋生物;也才有了遙遠未來那一趟浩瀚宇宙中人類迴歸自然的重返家園之旅。

與赫爾佐格一樣,皮克斯的陸上行舟也抵達了勝利的彼岸。我們看到的是籠罩在他們身上的光環,是獎盃、榮譽和票房紀錄,是菲茨卡拉多的汽船終於衝開水面乘風破浪的時刻。而《皮克斯總動員》這本書告訴我們的,是英雄成為英雄之前的故事,是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如何從一間車庫裡的小作坊發展成比肩迪士尼的動畫帝國背後的步步艱辛。每一則傳奇、每一個英雄都有個開始,“請循其本”,讓我們回到源頭,重新跟隨皮克斯走過這段精彩的旅程吧。

這本書的翻譯時間比較倉促,書中又多有計算機繪圖和電影製作方面的專業術語,由於譯者水平有限,難免存在錯漏,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玩具總動員背後(上)(1)

故事開始於皮克斯僱用電腦工程師彼得?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