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 想看書來

發光的印度(4)

——工作質量高,工資水平低

我這次行程的最後一站,是參觀摩根?斯坦利公司駐孟買的分部。為了充分利用美印之間的時差和印度的低工資優勢,摩根?斯坦利公司很久以前就把它的後勤業務轉移到印度來了,最近更是將公司50%左右的分析師工作也轉移到印度來了。分析師們都是工商管理碩士,負責研究和分析公司的財務報表,業務計劃和執行情況,以便就各種股票和債券提出投資建議。這並非單純的資料輸入,而是投資銀行核心業務的主要部分。在紐約或舊金山,做這一行的人年薪是8萬美元以上。我在摩根?斯坦利公司孟買分部遇見的人,給人留下的印象之深刻,絕不亞於我在美國認識的分析師。他們對美國市場的情況瞭如指掌。他們的美國經理向我介紹說,他們工作很努力,錯誤也很少,但年薪才2萬美元。

離開孟買時,我無意間看到一則訊息,更進一步證實了印度高質量、低成本服務的威力。路透社宣佈說,它正在將更多的業務轉往班加羅爾。這家總部設在倫敦的通訊社和資料公司正在削減成本,希望到2006年底能將成本減少億美元。數年前,它就將後勤業務移到了印度,如今更是要將高達50%的編輯人員也移往印度。執行長湯姆?格洛瑟說:“令人不可思議,同時又是人們對於外包不太敢公開談論的是,不僅成本得以降到英國的1/4、1/5、甚至1/6,而且質量和產量也比英國好得多。”

——其他國家也在將企業移往海外

路透社宣佈的訊息說明,將業務移往印度並非美國公司所獨有的做法。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英國航空公司就將資料處理和呼叫中心的業務移往印度了,堪稱開了外包業務之先河。近年來,德國的思愛普公司也在印度建立了軟體實驗室,僱用了1300多名工程師和計算機專家。荷蘭電子業的巨頭飛利浦公司,在北美和西歐削減了萬個工作崗位,而在印度、中國和東歐,它的僱員隊伍卻越來越壯大。執行長赫拉德?克萊斯特利談及歐洲的競爭力日漸走弱時說:“在一個急劇變化的世界裡,歐洲一心只想維持現有的經濟秩序,而不是建設一種新的未來。”在巴黎,瓦爾泰克公司的執行長丹?德維爾強調指出,“今天的市場情況說來也很簡單。要想保持競爭力,你就得在資訊科技系統上少花錢。”在倫敦,英國保險業的老大哥諾維奇聯合保險公司也正在將3700個後勤和客戶服務崗位移往印度。該公司的客服部主任西蒙?梅切爾說:“這樣做可以削減一半的成本。”

印度其實也不是企業外移的唯一目的地。法國有幾家公司正在將呼叫中心移往講法語的前法國殖民地,如摩洛哥、模里西斯和塞內加爾。有人說,塞內加爾人的法國口音最純正。日本人則打算前往中國北部,那裡的大連市民依然有講日語的能力,大連不僅對日本製造商有吸引力,而且也是日本很多支援中心的首選地。與此同時,德國工業與貿易協會的會長馬丁?萬斯勒本也指出,高價值的管理和研發工作也已經開始從歐洲外流。德勤公司的歐盟研究部主任克里斯?金特爾也深表贊同。他說:“花旗銀行利用外包的方式,每年的收入以3倍於成本的比例增長。你要想跟他們競爭,除了外包之外別無選擇。這種方式將改變歐洲企業的整個營運模式。” 維普羅公司的創始人阿齊姆?普雷姆吉完全贊成這一觀點。他說:“印度已開始在服務業方面做中國在製造業方面一直在做的事情。”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最後一隻“老虎”(1)

對於全世界來說,印度的發展同中國的崛起一樣具有深遠的意義。印度和中國一樣,也是一個貧窮的大國,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約為6000億美元,11億左右人口每天的人均收入大約為美元,僅略高於國際上正式釋出的每天1美元的貧困線。但是,它和中國一樣認識到了自己的財富所在,並已經開始加以利用。到2010年,印度有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講英語的國家,甚至比美國講英語的人還多。其中多達5000萬到7500萬人——相當於歐洲一個大國的人口——受過良好教育。此外,還有2000萬人散居在美國、歐洲和世界其他地方,他們已經在商業、醫學和技術領域達到了頂尖地位。

經過多年難耐的貧窮和停滯之後,印度已經起飛了。對許多人來說,這似乎是一個奇蹟,但現實的確如此。現在,印度每年培養300萬名大學生,今後5年內將攀升到600萬人,而美國是130萬人,歐洲是29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