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天天走人的家門口,竟有大溝出現,真是新奇好玩。他不知生氣,跳來跳去,歡歡喜喜,在溝邊玩個不停。邵氏看在眼中,疼在心裡,淚如泉湧,哭訴無聲,她是多麼盼望兒子能儘快長大成人,支撐門戶啊! 。 想看書來
第一章 幼年得寶(2)
其二,遇事冷靜,深思遠慮。
清朝末年,定陶縣農村秩序混亂,一般富戶都有槍支,男人看家護院。那些日子,每到夜間,邵氏都不敢熟睡,一晚上要起來好幾次,在院子裡走動,前後左右巡視。有一天深夜,她在樓上聽到響聲,從視窗向外張望,看到一位遠房六孫兒,名叫楊同善,正拿著一根竹竿,上頭燃著火把,往樓的窗戶上點火。邵氏看清了,不禁大驚失色,又驚又怕,全身顫抖。樓上除了她,就只有三個幼小的孩子。打雜人員都睡在另一幢房子裡,要是把他們都叫起來,勢必打草驚蛇,驚動鄰舍,此人必定惱羞成怒,撕破臉皮,以後就會公開找事,明目張膽地欺負了,孤兒寡母的日子就更難過了。
她冷靜地考慮一番,想到古語“避禍在於除怨”,決定自己單身應付。這時窗戶四周的木框,已漸漸開始燃燒。她急忙跑到廚房,提了一桶清水,拿了一把刷鍋的笤帚,並順手拉了塊黃油雨布,披在頭上(保護頭部,防水淋溼)。她站在窗戶旁邊,將笤帚沾了水,外面每燒一處,她就撲滅一處,將火苗一一掃滅。楊同善接連點火,換了幾次火把,點了一兩個鐘頭。大概他也實在太累了,只好罷休。大火終究沒有燒起來。他對於滅火的邵氏,沒有看清面目,只看到黃色身影,以為神仙幫忙,竟由此演繹出一段離奇的故事。
在她那村裡,隨後有個傳說,講楊家的人命大福大,有“守護神”日夜保護。有人親眼看見,穿黃色盔甲的大仙在視窗把守著。邵氏聽說以後,沒有說出謎底,暗自慶幸。有驚無險,又過一關,以後再也沒人打她們家的壞主意了。
邵氏勞累一生,含辛茹苦,將三個子女教養成人,本來該多享些清福,由於孤兒寡母,操勞過度,49歲就去世了。
其三,教子成材,勤學本領。
邵氏下世後,楊宜純26歲擔起家庭的重擔。他有志氣,心地善良,苦讀詩書。受到良好的教養,對經史子集、中西醫學都下過功夫,曾是當地頗具盛名的醫師。他不但自己努力,而且催促自己兒子上學,一直到中師畢業。
楊宜純醫術高明,因為精通中醫,又肯接受西醫的科學理念,所以找他看病的很多,絡繹不絕。他每年從上海愛華製藥社購買數千銀元的西藥,給人醫治疾病。如果碰到窮人,依他們的家境酌量收錢,太窮的不僅不收分文,反而臨走贈送饅頭,讓他們在路上充飢。
他對佛學和禪學有精闢的研究,常被請去講解有關理論。春節前後,魯西南農村常有廟會。在每個廟會上,都有同善堂的信徒,用杉木和帆布,搭成臨時講經帳棚,宣講人生的道理。來聽講的人眾多,他們總是席地而坐,翹首以待。楊宜純經常找一位蘇老先生,兩人搭檔,高站臺上,一人唸白,一人講解。
他們講“報應”,規勸世人行善,說“種麻得麻,種豆得豆,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日子未到(出自《增廣賢文》1)。”還講時局,提醒人們注意,將有大劫大難,亂世到來,“日軍侵佔東北三省,虎視眈眈,威脅京城”。也講忠孝節義,談到傷心處,聽眾痛哭流涕;講到不孝子女時,聽眾人人氣憤。
1928年陰曆四月初一,楊宜純添了個孫子,因其生辰八字內裡缺金,故乳名永金,後給他起學名叫慶鑫。“鑫”字取其金多興旺之意,表示對孩子的希望。長大以後,他自己改名為正民。慶鑫年幼時,家中有祖父母、父母、小姑和他共六口人。祖父行醫,父親教書。
慶鑫三四歲時,在小姑的看護下,經常參與祖父的講經活動,在場裡擠來擠去。他覺得祖父知識淵博,道德高尚;祖父可以使人又哭又笑,還有那麼多人為他鼓掌。當慶鑫在棚下的時候,聽講的人會拉著他,稱讚一番,有些人還把零錢、糖果、花生放在他口袋裡。回家以後,母親總是勸阻兒子,不要別人的東西。
其四,待人友好,善良寬容。
楊宜純平素為人忠厚,積德行善,是有名的大善人。他幼年受欺,耳聞目睹了各種惡勢力的胡作非為,遇到了不少恃強凌弱、蹊蹺不平之事。因此他深知世態炎涼,長大以後以仁義為本,特別同情弱勢群體,立志除惡揚善,扶危濟困。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