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6部分

,它實在可以看做是推動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的一個重大步驟。它再次使作為全國統治中心的首都北遷,或者說是使漠北與中原地區的統治中心合而為一了,它強調了長城內外、大漠南北的聯絡。朱棣欲做個君主華夷的統治者的野心與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發展的趨勢在遷都北京這一點上重合了。朱棣此舉肯定了北京作為全國統治中心的地位:它不僅統治廣大中原和南方,而且還統治包括黑龍江、貝加爾湖、阿爾泰山以北的北方廣大地區。北京不僅是聯絡漢人南方各民族的紐帶,而且也是聯絡女真人、蒙古人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紐帶。朱棣的英雄之略雖然是從個人的權力慾望和野心出發的,但是它符合中國多民族國家統一和發展的趨勢。遷都北京表現出了朱棣本人的恢宏胸懷和膽魄。但是,他的後繼者並不具備這樣的胸懷和膽魄,更不具備推進這一〃英雄之略〃的能力,卻反而重覆了朱棣的失誤。終明之世,塞北多故,天子守邊,舉國上下惶惶惴惴,如果對朱明朝廷和朱棣後世子孫來說,遷都北京實在並非高明之舉。

第五章 天下共享太平之福

一、〃郡縣交阯〃…… 一招失算

朱棣的理想是做個超邁千古的盛世名王。為此,他除了要加強對蒙古地區的控制,向東北、西北、西南發展外,還力圖把他的影響擴大到更廣闊的地區。在中國傳統意識中,還不具備現代意義上〃國〃、〃國家〃的概念。在古代,〃國〃更具有地區、地域的意義。他們稱世界為天下,天下的不同地域稱為各國。中國有一句老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中國古代君主意識中,他自己就是人世間一切的主宰,其地位與上帝主宰上天是相對應的。在他的眼中,世界各地的民眾與他的關係是沒有太多區別的,一切生靈都是他的臣民,處於邊遠地區的是夷人,更遠的則稱為遠夷。這些遠近夷人與中原地區的一切和平交往都被稱作來朝、向化,他們送給朝廷的禮物則被稱為進貢、納獻。中國皇帝以大宗主自居,他們派使節赴各地封其國王、山川,宣佈教化,傳達政令,以期四海來朝。在這些方面,朱棣可以作為典型代表。

明太祖朱元璋起自艱難,明初的國力也還有限,他雖控制了中土,但連北元也未能臣服,因此他還不太敢以主宰世界的天子自居。洪武元年,朱元璋頒給安南的詔書說:〃昔帝王之治天下,凡日月所照,無有遠近,一視同仁。故中國奠安,四方得所,非有意於臣服之也。〃 就是這種態度。朱元璋還多次告誡子孫臣工:

海外蠻夷之國有為中國患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古人有言,地廣非久安之計,民勞乃易亂之源。如隋煬帝妄興師旅,征討琉球,殺害夷人,焚其宮室,俘虜男女數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載諸史冊,為後世譏。

他又在《皇明祖訓》中做了明確的規定:

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

朱元璋還規定了〃不徵國〃:朝鮮、日本、大小琉球、占城、安南、暹羅、蘇門答臘、爪哇、白花、浡泥、西洋、湓亨、三弗齊國等 。當然,朱元璋所說〃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云云是封建的大國主義的理論,但他提出的安定邊徼,慎動干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則則是正確的。

第119節:天下共享太平之福(2)

朱棣的對待中外關係的態度,與朱元璋相比較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其時雖然有靖難之役的破壞,但畢竟明朝已經建立了三四十年,基礎鞏固,有了相當的實力。與洪武時期相比,蒙古衰落,東北、西北地區得到了更有力的控制。這些都為朱棣的好大喜功性格的發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永樂時期出兵安南,派鄭和下西洋就是朱棣處理中外關係的典型事件。

安南,秦時為象郡,漢時設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唐初為安南都尉府,宋以後歷朝都接受冊封立安南王。明初,陳氏受明朝冊封為安南國王 。

其時,安南大權為其國相黎季犛掌握。洪武二十一年,國王陳煒被黎季犛殺害 。立陳日焜主國事,而一切皆決於黎氏父子 。建文元年,黎季犛又殺日焜旋大殺陳氏宗族而自立。他更姓名為胡一元,其子為胡■,自稱出自帝舜裔胡公之後,立國號為大虞,年號元聖。不久季犛自稱太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