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2部分

納諫親賢說在中國是有傳統的。

朱棣以明君自許,他要繼承和發揚這個傳統。

我們可以看出,朱棣的治國理想是以儒家學說為主體,摒棄了〃申韓刑名術數〃,全面繼承了中國傳統政治學說的〃敬天保民〃的思想。其核心,不僅承認天命,鼓吹天人感應,而且重視人。人君要行仁政,要保民如赤子,以天下人心之好惡為取捨。君待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主舉賢納諫,人臣禮樂和諧。整個社會應是一個以道德、禮教相約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有秩序的社會。可以說朱棣的治國理想便是儒家的政治理想。

五、賢君?暴君?

但是,以上我們看到的僅是朱棣的言論,它既是說給子孫聽的,更是說給天下臣民聽的。他希望子孫之承業者可以長治久安,也希望藉此把自己描繪成賢君聖主。然而,他是否真的按他所說的行事呢?事實證明,朱棣對他所宣稱的信條並不總是嚴格恪守。他有時是隨心所欲,有時甚至是乾脆背離了他宣稱的信條。

先說敬天法祖吧。朱棣本為藩王,乃朱元璋的第四子,並不具備繼承皇位的資格。事實上,他的父親確也按照〃天命〃將他的長兄朱標立為太子。懿文太子死後,又立其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如果朱棣安於天命、遵奉祖訓、謹守禮法,便不會導演出靖難那一幕戲劇了。然而他無法抵制皇位的強大誘惑力,由於他鎮守邊塞、節制諸軍而養成的實力更增強了他的信心。他終於突破天命和禮法,要自己去改變既降的命運了。

經過三年多的征戰,朱棣取得了勝利。將入南京金川門時,編修楊榮攔馬問道:〃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朱棣恍然大悟,遂先謁孝陵然後再入城即皇帝位。 從這些事都可以看出朱棣既不相信天命,也不敬祖宗。他的謁陵不過是做個樣子給天下臣民看的。敬天、法祖都不過是駕馭天下的工具而已。因此,清代史學家谷應泰說:〃至若司馬之心久暴於路人,齊鸞之謀早形於諮議,乃猶南向讓三,連章勸進者。欺天乎?吾誰欺也!〃

然而,朱棣又非宣稱自己是上承天命不可,不如此,則不足以制天下。我們不妨再回過頭來看看朱棣精心炮製的即位詔:

朕荷天地祖宗之靈,戰勝攻克,……諸王大臣謂朕太祖之嫡,順天應人,天位不可以久虛,神器不可以無主,上章勸進。朕拒之再三而不獲,乃俯徇輿情,於六月十七日即皇帝位。

朱棣不一定真的相信天命,但以當時人的認識水平,對於能以一隅之兵在短短三年之內便贏得天下的原因無法說清楚,他們完全有理由懷疑上天眷佑朱棣,朱棣本人也難免產生這樣的幻覺。當然,朱棣更希望天下臣民都相信自己的得位是由於天命,他不能超出歷代以武力、智術奪得天下的君主的思維模式,要借天命來宣傳自己上臺的合理性。

我們還可以舉出一些例子來進一步瞭解朱棣的天人觀。比如朱棣雖然宣傳天人感應,但是他對〃祥瑞〃等迷信卻是不盡相信的。永樂二年七月庚申,山東臨清縣奏野蠶成繭,且進獻野蠶絲二十六斤。這被人們看做是上天所降之祥瑞,是皇帝有德所致。禮部尚書李至剛請率百官朝賀。朱棣曰:〃野蠶成繭亦常事不足賀,使山東之地野蠶盡繭,足以被其一方而未能遍及天下,朕之心猶未安也。朕為天下父母,一飲一食,未嘗忘之,若天下之生民皆飽暖而無飢寒,此可為朕賀矣。〃乃止。 朱棣的期望很高,以福被天下為念,其頭腦還是清醒的。其他,如臣下奏獻瑞麥,朱棣斥為〃諛佞〃 ,臣下奏賀柏樹生花,朱棣斥為〃世所常有〃,〃何益於用,何利於民〃, 民獻嘉禾朱棣稱〃但得四序協和,四海康乂,黎民衣食給足,即是國家之福。一物之異,皆偶然耳,何以賀為〃 等等,都表現出朱棣對於〃祥瑞〃的態度。

下面一段話很有代表性,不妨錄之如下:

永樂七年八月甲子,山西代州繁峙縣獻嘉禾凡二百七十九本,行在禮部尚書〃請率群臣上表賀〃。上曰:〃……今蘇松水患未息,近保定、安肅、處州、麗水,皆雨雹,渾河決於固安,傷禾稼。且四方之廣,尚有未盡聞者,不聞群臣一言。及弭災之道,而喋喋於賀嘉禾,謂禎祥聖德所致。夫災異非朕所致乎?

朱棣能很清楚地看到四方的災害,不忘以生民為念,特別他不欲聞祥瑞之賀,而把災異與自己的行政相聯絡,又從而對自己有所警戒,對群臣有所訓諭,這是很難能可貴的。值得思考的是,為什麼在朱棣的拒絕之下,群臣仍喋喋不休地以祥瑞為言,固然群臣為討好朱棣,但君權神授是封建社會的固有觀念,是君主政權的合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