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的發展將最終打倒“孔家店”(3)
在原始社會,由於生產能力低下,靠狩獵、採摘野果謀生,其收成的風險太高,打獵時可能連續多日一無所獲,沒有食物供給,生存挑戰必然是每天的首要問題。如果那時期生產和生活都以個人或家庭為單位,那麼人的生存能力會極低,人類可能很快滅種。所以,原始部落就成為規避生產風險、規避天災人禍、提供原始精神消費的基本組織。儘管部落公有制淹沒了個人的空間、也沒有獨立的家,但在當時生產能力的約束下,原始部落可能是最理想的經濟互助體和社會共同體。那時沒有正式金融契約交易,但部落裡共享一切,其實就是基於隱性利益交換的原始社會保險安排。
到了農業社會,可以圈養家禽,在固定的地方重複種植糧食,這兩類生產技術革新大大提高人類生產力,使物質供應大增,降低了飢餓的頻率。在這種情況下,人類文化也發生變化,人們沒必要再繼續部落公有制這種經濟互助組織。畢竟,為了支援公有制達到分攤未來風險的效果,每個人需要犧牲太多的個人空間和個人自由。只要生產力有所突破,讓個人的獨立生存能力有實質性提高,人們必然會尋求新的、擴大個人空間的經濟組織與社會組織,一種全新的文化也會應運而生。這就是阿瑪塔亞·森所說的“發展就是使個人更自由”,也是人性所向。
在農業社會,外部化的法治沒有建立,與陌生人交易的成本還太高,商業特別是金融保險、借貸、證券業都不發達,還沒有市場提供的互保互助交易。所以,在走出部落公有制之後,還必須找到一種新的保證經濟交易、精神交易能順利進行的安排。這時,家族、宗族就成為主要的經濟互助體和社會共同體,親情與血緣成為保證互保、互助交易能順利進行的自然基礎,家族像是一個非正式的內部金融市場。以家庭為基礎性存在單元當然沒把個人充分解放出來,不等於個人完全自由了,但“家”可能是那種時代裡讓個人達到規避未來物質風險、精神風險的最可靠安排。
在任何社會里,家庭有兩個主要功能,一個是經濟互助,一個是社會功能即精神互助。其經濟功能包括兩方面,第一,在家庭內部存在各種隱性金融契約關係,父母在後代身上有投資,所以後代有隱性“回報”責任;兄弟姐妹之間則你欠我的、我欠他的等等;這個家欠同族上另一家的,等等,相互間存在許多說不清、也說不完的隱性債務、保險責任。第二,因血緣關係,“家”能大大減少各成員間利益交換的執行風險,減少交易成本。
為了支援“家”的經濟互助和精神互助功能,社會就必須有相配的家庭、家族文化,幫助實現這些錯綜複雜的隱性金融契約。這就是儒家以及其它源自農業社會的傳統文化所要達到的目的,也是2500年前儒家文化產生的背景。
儒家文化的今與昔
也就是說,在沒有市場提供的各類保險、借貸、股票、投資基金、養老基金等金融品種的前提下,成家生兒育女,而且最好是生兒子,就成了規避未來物質風險和精神風險的具體手段,即所謂“養子防老”。生兒女既是父母對未來的投資,又是為未來買的保險,兒女是人格化了的金融品種。父母也許愛子女,也許不愛,這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兒女長大後要“孝”,這是保證父母投資有所回報的關鍵。“養子防老”是保險和投資的概念,而“孝”則是兒女履行隱形“契約”的概念。以“孝”和“義務”為核心的儒家文化是孔孟為了降低這些隱形利益交易的不確定性、增加交易安全而設計的。正如謝幼偉先生在《孝與中國文化》一書中所說,“中國文化在某種意義上,可謂‘孝的文化’。孝在中國文化作用之大,地位之高,談中國文化而忽視孝,即非於中國文化真有所知”。。 最好的txt下載網
金融市場的發展將最終打倒“孔家店”(4)
於是,由“三綱”、“五倫”建立並延伸出來的家秩序、社會秩序就很關鍵了,臣必須服從於君,子必須服從於父,婦必須服從於夫,弟必須服從於兄。這些服從關係是無條件的,也不管有理還是無理。按照梁漱溟先生的說法 ,“就是把社會中的人各就其關係,排定其彼此名分地位,而指明相互間應有之情與義,要他們時時顧名思義。… 倫理關係即表示一種義務關係,一個人似不為自己而存在,乃彷彿互為他人而存在者”。儒家文化的核心是按照天然的長幼以及男女將每個人編入一個等級組織中,然後,根據出生位置給他課以一輩子不變的責任與義務;不管是成年之前,還是之後,甚至兒女、弟弟都六七十歲了,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