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出驚訝、佩服之情,隨即忽然又‘哈’地一聲笑了出來,喜不自勝:“太好了!”
第一三零章 信仰
洪太祖留給了吐蕃人一座雄關,一座隨時可以被洪皇后人破掉的天關。
可就算雄關被洪水毀掉,沒有像樣的軍隊,大洪子孫想要復國也是痴人說夢,光放水把城池淹瞭然後鼓掌歡笑麼
是右丞相還是謝孜濯、又或者是白音王?宋陽記不起具體是誰對他講的,不過依稀里還能記得他在沙族的時候聽說過一件事:如果向古時追溯,幾百年之前,沙族可是北方少有的強大民族,比著回鶻兒、犬戎牧都強盛得多。
可惜最後沙族沒能發展壯大,倒是讓當年的‘小兄弟,犬戎騎在了頭上。不過這一重不重要,要緊的是,洪太祖在世的時候,北方的沙漠、荒原、草原中游牧各族統統不成候,就沙族還像個樣子。
再想一想以前沙主身邊的漢人、手上戴了大洪皇族信物的那些屍骸…七百年前洪太祖的算計,在宋陽眼中也就迅速變得清晰起來:
大洪傾覆,後人找到沙族、協助沙主統一全族、把沙族的力量掌握在手中,沙民雖然落後,可是人口規模擺在那裡,隨時都能湊出一支像樣的軍隊,實力不可小覷。
沙民出兵攻擊已經**的高原,吐蕃人會以天關作為屏障,看上去北方的軍隊想要突破天關難如登天,但只要遠處雪山天池的閘口一開,洪皇后人贏這一仗易如反掌,吐蕃傷亡慘重,沙民大軍則長驅直入。
不止北方沙民一路,洪太祖還在南方藏匿了一支真正精兵:蟬夜叉。
沙民自北而來,蟬夜叉由南挺進……也許前生的職業讓宋陽建立了一份遇事追究的習慣,也許是覺得眼前的事情的確算得上有趣,宋陽調動心思,開始來‘覆盤’、還原七百年前洪太祖為子孫後人定下的復國大計,可惜手上的線索實在有限,到現在為止他能想到的,也僅僅是‘沙民大軍、蟬夜叉精銳南北夾擊…突襲高原’。
看看手腕上蘇杭送他的珠鏈,至少在東海島礁上,還藏了洪太祖的設計,但那些人具體要做什麼、圖謀究竟有沒有成功就不得而知了…宋陽復不出全盤。
雖然當年洪太祖還是沒能把所有的事情都算盡,沒能想到七百年後北方的回鶻與犬戎並肩崛起、當年的老大哥‘沙族’卻沒能成氣候,但單隻‘沙民南下、破敵於天關,的安排,已經足夠讓宋陽欽佩了。
既然北方有天關洪水、為沙族掃清道路的設計,那在高原南境,是不是也有讓蟬夜叉在北上時能‘橫掃千軍,的好辦法呢?
剛剛鄭轉還提到過‘洪太祖在高原上留下來了三座城、兩道閘和一條路,,現在南火準備攻打多蘭城…與這座城池有關的情報都隨著軍報一起呈報上來,宋陽看得清清楚楚,多蘭城的歷史也是七百年、由當年洪太祖傳旨修建——到了現在宋陽哪會沒有個‘聯想’,這才喜形於色,笑著說了聲‘太好了’。
果然,鄭轉見狀就知道他想到了關鍵,也點著頭笑道:“太祖設計中,多蘭就是南方的‘天關’。”
北方的天關…既坐落於關隘要衝、地勢險峻,且又有可供從源頭處做手腳的水脈流經,對洪太祖來說簡直就是天地造化…是老天爺賜給他的好地方。如果沒有水脈、又或者水脈源頭沒有那座天池,就算洪太祖想得再好、手段再大也沒辦法做出那樣的設計。
至於高原的南境,在地理上與北方差別很大,沒有那種兩山拱衛、隘口當關的要衝,洪太祖只能退而求其次,尋找南境中可供利用的水脈,並在這條水脈上修建了一座雄偉城池:多蘭。
和天關完全是一模一樣的手段,差別僅在於,多蘭不如天關那麼險要,但是對於南境的番子來說…前朝留下的堅固城池,有厚重城牆匡護、箭垛、角樓一座不少,又處於從南境通往高原內部的必經之路上,自然也會把它當成堡壘,當做抵抗外敵的重要依仗。
宋陽都笑得合不攏嘴了,剛剛還讓眾將躊躇、會造成慘重傷亡的硬仗…現在隨著鄭轉輕飄飄的幾句話就被化解了。
“太祖留下三城兩閘一條路,其中兩城兩閘就值得是天關和多蘭,”鄭轉則繼續道:“另外那一城就是番子的都城仁喀樹川。”
仁喀位於高原中央,遠古時曾一度被高原人認為是大地的中央,地位極為神聖,高原歷代雄主都以此為國都,如今的密宗也不例外,當初洪太祖並非平地建城,不過是花了重金將其擴建了一番,以確保能‘引誘,以後都得高原主人繼續把它當做都城。手段,他留了一條直通城內的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