煜碌目燉指芯酢�
開心片刻,博結給出了一個話頭:“以前在這金殿中,我和你說過一次,有關鬼兵集結東疆的圖謀、有關國師的事情,還記得麼?”
師父說過的每一句話,烏達都記在心中,稍加回憶就應道:“師父曾說,燕國師盛景在幫您做事,鬼兵集結東疆是為了攻打大燕。”
博結滿意點頭,又繼續道:“燕國的情形,你也大概清楚吧?”
問題很含糊,不過以大活佛的地位,他眼中的‘情形’自然是影響最大、最嚴重的那個,烏達大概明白他想要的答案:“燕中,皇帝與國師不兩立,彼此傾軋不休,自當年一品擂後衝突變得更激烈了…弟子還聽說,不久前燕國一個大營的兵馬造反,挑起的是‘護法’之旗,說不定此事也和盛景有關。”
說完,金殿又復安靜下來……
烏達明白,大活佛前後兩問其實是在給自己提示,可是這件事太大,大到烏達不敢妄自揣測,乾脆第三次大拜施禮:“請師尊指點。”
關子賣的差不多了,啞謎再打下去就耽誤晚飯了,博結笑著擺了擺手,先說句‘起身坐好’,而後直接道:“盛景和尚在大燕就快混不下去了!他想活命,景泰就得死,但是憑著他的實力,直接起兵無疑尋死。”
“盛景和尚早在十年前就向我示好,以佛家弟子一脈相傳之名,想要求得高原支援,我始終不曾應他,那時他還沒到窮途,找我只是求一條後路;一品擂之後卻不一樣了,他站在了懸崖邊上,我是他唯一出路。這個時候,‘合作’才有的談。”大活佛眯起了眼睛:“他想我幫他,總得先為我做些事情。”
接下來,是有關國師‘實力’的一番分析,雖然措辭不同,但是道理上,大活佛的說法和‘鬼主’望谷的‘國師為油、要有火才能發揮威力’幾乎完全一樣。
博結繼續道:“所以盛景會引鬼兵入關,戰亂初起時,有他的接應鬼兵自然連戰連勝……”大活佛說到這裡,烏達眼中迸現清明,介面道:“燕軍潰敗民怨陡增,盛景的機會也就來了。”
博結道:“鬼兵入侵、燕西潰敗、盛景起事,燕國馬上就要亂了。不過初亂時,盛景和尚還沒辦法集結到自己的大軍。他向我借兵八萬,助他六個月,半年後如數奉還,折損一人則抵黃金二十兩。”
烏達若有所思:“所以…師尊向東疆集結的二十萬精銳中,有八萬是要借給盛景的,趁著鬼兵東攻時,這批兵馬藉機進入大燕。暫奉盛景號令助他起事。”
“不錯。助盛景成事,我們有兩重好處,一是鬼兵…他們再也回不來了,不管前面如何順利,最後他們都會死在燕軍圍剿之下。這是國師事先應承下來的事情,他以歷代先祖臉面立誓,覺不會讓鬼活著離開大燕,這顆刺紮了我幾十年。總算該拔出來了;另則是,盛景已然落紙成書,答應他坐上大燕龍椅之後,以西南五州為謝禮,報答吐蕃援手恩情。”
烏達眼中精光閃動,大燕富庶繁華,五州之禮足以讓人心動,不過整件事情聽下來。似乎有些太‘順理成章了’,猶豫著說道:“盛景為人弟子不是很清楚,但以前也聽說過,此人行事神秘心機深重,與他合作……”
不等烏達說完,博結就搖頭打斷:“三重關竅,一是鬼兵。東進大燕是望谷眼中的大好機會,他們一定會去,但去之前也一定會提前想好退路,萬一事情有變,他們立刻就會撤回高原;二在景泰。大燕兵馬也不是紙糊的,這些年裡打完北面打西面。盛景和尚說得天花亂墜,但他究竟能不能對付的了景泰,還是未知之數,如果他兵敗了,當然也就沒了五州謝禮,咱們可白忙乎了;最後才是你說的,盛景為人可不可信,他打下江山之後一推五六,毀諾食言,這種事未必做不出來。”
說完,停頓片刻,博結忽地笑了:“所以我才要你集結二十萬雄兵去東疆,除去借給盛景的八萬,我還要再從東疆本地駐防軍中擠出八萬人,這便又湊成了二十萬……先是鬼兵東進,打破大燕的西關,再是八萬借兵透過,最後呢,我們的二十萬兵馬,也是要去大燕的。”
“有著二十萬人在屁股後面追著,鬼兵就再沒了回頭路,只有一個勁地東進,直到被燕人消磨殆盡,煙消雲散;盛景起事都要靠我的八萬人,知道我們又派二十萬大軍入境,他又能如何;最要緊的…盛景是內奸,燕人自毀門戶,大燕的西陲全都亂成了一團,鬼兵過境只為掠劫,不會停駐占城,就由我們代勞吧,本座沒太大野心,揮兵二十萬,只佔他三州便好。”
“鬼是死定了,至於盛景與景泰之爭…若景泰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