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得到了價值數億帝國馬克的資金援助。它們十分分散,有的來自東南亞,有的來自南亞,有的來自歐洲跟美洲,甚至南美。。。也許真如他所說的,這個國家自數百年前分散到海外的數千萬僑胞經過這麼多年難免出現一些復國組織。大清朝,嗯,我最近又在讀這個國家的古代史,才知道原來這個國家的之前統治者竟然是侵略者!”
這是不是解釋的解釋,偏偏現在大家都無法解釋這件事,只能勉強接受這種解釋!
第四百八十五章 遠東準盟友(下)
世界上不存在無緣無故的愛,自然也不存在無緣無故的恨。李漢曾經看過後世的史學家分析,義大利跟三國同盟之間的內部矛盾真正激化,還要從義大利挑起的意土戰爭跟隨後引發的巴爾幹危機談起。
1911年,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期間,義大利趁英、法、德三國互相傾軋,無暇他顧的時機,發動了旨在吞併的黎波里的意土戰爭,由於事先已經和俄國締結了《拉岡尼基協定》,並得到了法國的諒解,而義大利本身就是德奧的同盟國,因此有恃無恐。9月29日,戰爭爆發,土耳其毫無抵抗能力,迅速戰敗,但就是不肯投降。
土耳其在意土戰爭中的慘敗暴露了其腐朽不堪的本質,加速了巴爾幹各國反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力量的結盟,隨後爆發了第一次巴爾幹戰爭。
這場戰爭表面上是四國與土耳其的戰爭,但其實背後滲透著列強插手的影子。塞爾維亞自巴爾幹危機後,一宣把奧匈看作主要的敵人,俄國就對其暗地支援,力求使同盟以反對奧匈為主。以便自己未來奪取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並進一步佔領阿爾巴尼亞,以取得向亞得里亞海的出海口。保加利亞和希臘則主張以反對土耳其為主,以圖奪取馬其頓,分割巴爾幹南部的土耳其屬地。德國為了維護自己在土耳其的特權(此時土耳其的親英派已經下臺,親德派掌權),與奧匈一起竭力支援土耳其,阻撓巴爾幹各國的鬥爭目標。英法為了自己的利益,既不願意德奧勢力在巴爾幹擴張,也反對俄國藉機奪取海峽,採取了兩邊拆臺的方針。
於是巴爾幹四國同盟組建後,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在同盟軍隊的猛烈進攻下,土軍節節敗退。當時的德國為了打壓盟友奧匈帝國的實力,選擇了支援義大利擴張其在巴爾幹地區的影響力,甚至不惜惡了奧匈帝國,並且出賣了親德派掌握下的土耳其的利益。此後,義大利跟奧匈帝國之間的關係一直不對路,一無所獲的奧匈帝國對義大利在巴爾幹的擴張表現的尤為警惕跟不安,因此在歐洲沒少打壓義大利的擴張。
而與此同時,英法俄三國也加強了對義大利的拉攏。現在德國國內已經做出了拉攏土耳其跟保加利亞這兩個在兩次巴爾幹戰爭中損失慘重的戰敗國加入‘同盟會’的決策,一向自認為歐羅巴皇帝的德皇威廉二世已經私下治下了威逼義大利讓出一部分之前意土戰爭中從土耳其身上搶奪的利益,用於拉攏土耳其的決定。
如果議案送到了義大利的決策者手上,無論對方願不願意,很顯然三國同盟之間的關係又要出現一些裂痕了。
三國同盟明明在誕生之初便存在嚴重性的根本分歧,前期表現最嚴重的莫過於德奧之間有關對德意志跟日耳曼主導地位的爭奪以及義大利跟奧匈帝國有關巴爾幹地區的爭奪。後期則又表現在奧匈帝國跟保加利亞王國在巴爾幹的矛盾、義大利跟土耳其在近東跟巴爾幹地區的矛盾。可沒奈何誰讓德皇死鴨子嘴硬死活不願意輸給他的沙皇表兄,更心高氣傲對俾斯麥的‘三皇同盟’欲與否定,結果出**了高關稅加封閉俄國有價債券,並停止了俾斯麥時代德國在巴爾幹問題上充當俄奧兩國中間人改為全面支援奧匈壓制俄國。等等諸般做法讓德俄兩國反目成仇,德意志的統一過程中幾乎將身邊的全部鄰國得罪了一遍,最後沒奈何只能選擇重新選擇盟友。
否則就像是後世的一堆史學家分析的一樣,假若是1914年前三皇同盟尚且健在,法國被孤立於歐洲大陸上,義大利未必敢表態在巴爾幹同俄奧兩國起爭奪。結果要麼因為三皇同盟實力太強壓制的英法協約國不敢開戰,大大拖延了一戰爆發的時間。另一種可能則是一戰一如既往的在相同時間爆發,三皇同盟第一時間摧毀法國跟義大利,半年內結束歐洲戰事重新瓜分歐洲,令歐洲重回王室統治的封建之中。
一戰中,義大利的反戈拖住了奧匈帝國近五十個師的兵力,令同盟國無法在東線對俄跟西線對法戰場上表現出更強的壓力。這些是現在正在不斷為同盟國戰車增加機油的李漢不能允許的,因此,眼看著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