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堅持每個舉動,必須按照一定的程式,或者是自己的設計來完成。如果父母忽略了他們的要求,或者沒有準確理解他們的意圖,而導致事件過程的偏差,他們會固執地要求“重新來一遍”。
孩子的秩序感來源於對環境的控制慾望,這種控制慾望的根源在於對未知未卜的恐懼。生活有序,孩子感到安全。一旦這個秩序有所變動,孩子感到未卜,就會產生焦慮和恐懼。只有一遍遍重複原有秩序,不斷鞏固安全感,直到孩子把握了這個秩序的恆定,內化了守恆概念,知道在一定範圍內的發揮不會影響後果,順利地度過這個階段,他才能進一步發展。
秩序感是道德意識的起源之一。當一個小娃娃為了沒有擺整齊的木頭塊兒焦急、為了掰成兩半的麵包大哭時,那是因為他認為整齊、完整是“對”的,凌亂、兩半兒是“錯”的。事物有了“對錯”之分,行為自然也有“好壞”、“正誤”之分,孩子的自律感應運而生。孩子開始意識到什麼是“標準”、“正當”的,開始把行為和後果聯絡到一起。
如果父母不瞭解兒童秩序感敏感期的特殊心理和行為,誤以為孩子“小氣”、“慣壞了”、“成心找碴兒”,批評、斥責甚至*孩子的情緒反應,從而逐漸破壞孩子的秩序感,阻撓孩子對標準和完美的追求,也扼殺他們的自律感萌芽,導致孩子將來在遵守規則和發展道德感方面,出現各種障礙與問題。
理解並尊重兒童秩序感敏感期的特殊要求,儘量滿足孩子對事物固定秩序與完美無缺的追求。在這個時期,不強求孩子分享自己的物品,保護孩子的物權意識。
給孩子安排規律的生活,固定時間吃飯、外出、洗漱、講故事、睡覺,等等。規律的生活給孩子安全感,有助於他們遵守規則。
當孩子因為某樣“秩序”被破壞而哭鬧時,平靜地陪伴他、傾聽他並予共情,而後協助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果孩子要求“重新來一遍”,不妨花費幾分鐘時間按照他的設計重新來一遍,否則你可能需要花費很長時間來平息他的不安情緒。
別擔心孩子會因此變得“小氣”、“浪費”、“任性”。這只是兒童發展的必經階段,不會一成不變。我們需要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個階段,以便今後更加健康的發展。
。 想看書來
孩子懦弱的根源
我的兒子今年剛滿3歲,孩子性格較為內向、膽小,我們也從沒有壓制或者嚇唬過他,似乎這種性格是與生俱來的。他在外面見到別的小朋友就很緊張;唯恐別人傷害到他。有時別的小朋友搶了他的東西,他也表現得很害怕,哪怕那個孩子比他弱小很多,他都只會眼睜睜看著自己的東西被搶走而不做反抗。
我們很焦慮,不知道對於他這種懦弱性格應該採取怎樣具體的措施來改善?急盼專家的回覆!
你所面對的問題,是很多家長都曾經諮詢過的普遍問題。我能感受到,你們大概很希望自己的孩子熱情活潑、開朗大方,面對挫折坦然自若、不卑不亢,應該保護自己的時候毫不猶豫,遇到進攻則奮起反抗。這裡有三個問題需要你們思考並回答自己。
第一,你們家裡有沒有像我剛剛描述的這樣性格的人?這個人跟你們的孩子是否很親密?他是不是孩子信賴的人以及樂於效仿的榜樣?
第二,你們的孩子在生活中是否獲得了足夠的自由?他是否被允許自己吃飯?他是否被允許自由運用身邊的一切(安全)材料進行自主工作?比如,他是否被允許自由地玩水、玩沙、玩泥巴,而不會遭到成年人“太涼”“太髒”的制止和阻礙?他是否被允許自由地探索、擺弄家裡諸如鍋碗瓢盆、米麵豆菜、紙筆櫃架之類的東西? 他可曾在工作中獲得滿足和愉悅?
第三,你們的孩子是否被允許自由地表達和發洩負面情緒?
關於第一個問題,如果家裡跟孩子親近的人,都比較內向害羞,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感受,那麼孩子受到遺傳和榜樣兩方面的影響,也會比較內向害羞。如果家裡有比較強悍的人,在孩子遇見挫折的時候一個箭步衝上前,替孩子伸張正義,那麼孩子則在這種過度保護之下變得比較懦弱,缺乏自我保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於第二個問題,如果家人十分疼愛孩子,熱衷於包辦孩子的生活,不讓孩子自己動手,也不允許孩子從事一些看起來比較髒亂的活動,那麼孩子既不能學會對自己負責,也無法體會到工作的愉快。如果他對工作材料無動於衷,那麼看到自己手中的材料被別人奪走,也不能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