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海還能買棟小別墅,現在怕只能買套三居室了。

眨眼間10年過去了,好長時間以來,與他們也疏於聯絡,現在他們那點錢只怕是在上海好地段買個衛生間也勉強了。

老趙夫妻也是個典型。夫妻倆一直在努力,而且頗有成效,家庭安定,兩個孩子健康成長,夫妻倆的工作基本是自己喜歡和滿意的,也能有穩定、體面的收入。從物質上說,有別墅(真正意義上的,而非國內房地產商玩的種種概念),車就不用說了,全家生活穩定,其樂融融,每年帶著孩子回國旅遊、探親,皆大歡喜。

最有特色的是,他們每年都會撰寫一份圖文並茂的“家庭報告”,而且年年不斷,特別有意義。他們同時也會把“家庭報告”發給他們值得傳送的朋友們,讓朋友們知道他們的近況,這是一種獨特的溝通方式。

在徵得老趙夫妻同意後,我把他們最近一年的“家庭報告”翻譯出來附在書後,請讀者們欣賞。

據我所知,老趙夫妻也有自己的煩惱,其中一個就是以後的安排。歲數越來越大了,都會有個歸根情結,這並不是中國人所獨有的。但是他們面臨兩難,兩個美國生、美國長的孩子已經難以回到中國尋求發展,而老趙夫妻這麼多年來,既未入籍也未入教,回國探親的頻率越來越高,在無奈中消磨著歲月。

一次,我們的車到了保養的時間,開到一家香港人經營的小維修廠,遇到一位國內的留學生,姓瞿,這個姓有點偏,反而記住了。

瞿先生到美國轉眼15年了,他說:“我失去了一切!”

他是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大學生,畢業後分到一個省級廳(局)單位工作,後來出國了。然而,15年中他都沒有回過一次國和家,簽證早已過期,成了“黑戶”,不知為什麼學業也廢了,在小維修廠中打著最底層、最沒有保障、收入最低的黑工。

“為什麼不回國呢?”他搖搖頭,我們沒好再問。每一個留學生都有太多的為人知、為人不知的故事和往事。

有時候,中國人“衣錦還鄉,光宗耀祖”的傳統意識和文化很桎梧人,讓一些由於種種原因不能一如俗願的人們,失去了落葉歸根的勇氣和行動。

從這個意義上說,國人也應該逐步改變對留學生價值評判的觀念,以更平和、更客觀的心態看待出國留學。出國留學就是一個平臺,適應了就進行下去,不習慣就及時回國,另作選擇說不定就會別有洞天。

其實,在留學期間我們遇到了許多處在不上不下、境地非常尷尬的留學生們。他們歲數慢慢大了,傳統意義上的事業卻沒有著落,一年一年的靠讀書維持生計,書越念越多,工作越來越不好找。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到底要不要去留學——重新回答這個問題(4)

我認識一個留學生,當他讀完第三個博士學位時,發出了350份求職簡歷,都石沉大海了,陷入了一個怪圈,不讀書,待不下去,學位越多,越沒有人敢用你、會用你。

再留下去,成了“雞肋”,回國去又有種種障礙,再加上自己也心有不甘。

什麼時候讓孩子出國留學最合適——家長們最關心的問題

分三個時間段來分析:

18歲前出國留學——小小留學生。

優勢:語言適應快,兩三年一過,基本上能脫離語言障礙,文化進入、熟悉也快,上大學後容易真正意義上(比其他年齡段)融入美國社會。而且,以中國孩子的學習方式,往往在高中畢業後能比較順利地考上美國一流的大學,“常春藤”學校都是有可能的。

不足:孩子太小,心智不夠成熟,容易出現極端情況,兩極分化經常是非此即彼的結果。

處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似乎女孩比男孩更具備適應性。但幾乎都是父母在替孩子做決策,父母加上了更多的個人感受和意願,有時未必是當事人——孩子的選擇。即便是表面上徵得了孩子的認可,實際上根本不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的準確判斷,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尚不具備這種複雜且關係長遠的抉擇能力。況且,父母隨便一段美妙的願景描述,都會讓孩子心馳神往,而且,做出這種安排的父母,常常還是對國外留學知之甚少的,只有一種美好的希望。

如果有父母跟著情況又會不同,如同我前面舉過的例子。但我也見過責任心“太強”的父母,尤其是母親,直到孩子走進大學講堂了,仍然戀戀不捨地繼續服務。關愛太多,我們說是“母愛氾濫”,結果孩子又進入了新的誤區,不利於孩子獨立,這往往正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