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8部分

扒逑小鋇摹�

就算蘇黎世大學醫院的神經外科,在世界上的名氣那麼大,但它的規模可真的不大。

它的普通病房只有50張床位,NICU也不過20張床位,還常常是沒住滿的。

而且,這裡的醫生護士人數,相對於病床床位數來說,又太多了點。

這裡有助理醫師(相當於住院醫師)大約20人,高階醫師10人左右,4名教授(主任醫師)。不過只有2名教授是要做手術的,另外2人一個是在實驗室做基礎研究,一個是在NICU管理病人。

(順便說一句,這裡的醫師結構也和國內的不太一樣。尤其是在國內大醫院裡,往往是主任、教授級別的大醫生相對較多,而下面幹雜活的住院大夫小醫生少的可憐。其實,還是國外的這種金字塔式結構才是合理的,但中國國內惡劣的行醫環境,讓年輕醫生流失嚴重啊,有能力的都出國去了。)

瑞士神經外科醫生的培養制度非常複雜,也非常嚴格。

一名醫學生從醫學院畢業後,如果選擇從事神經外科,要先在大外科系統輪轉一年,再在神經外科病房輪轉一年,這期間要考醫師執照,然後在五官科輪轉,再考神經外科的醫師執照。拿到神經外科的醫師執照後,還只是神經外科的助理醫生。

助理醫生一般是不參與手術的,甚至不參觀手術,其主要任務是管好病人,參加全方位的培訓。在每天的交班會上,助理醫生要彙報病史,還要參與病房的值班和會診,有情況隨時向高階醫生和教授請示。

芳華覺得,他們這種助理醫生,只相當於國內的實習醫生。

過兩三年,助理醫生晉升到高階醫生後,才有機會做手術了。一般低年資的高階醫生主要是擔任教授的助手,可以做一些腦室外引流、顱骨修補等小手術,逐漸過渡到做一些大腦凸面的腫瘤切除。

年資較高的高階醫生是做手術的主力軍,但一些特大的手術,仍然是充當教授的助手。芳華覺得這也就相當於國內的主治醫師,而自己現在也差不多是這個水平了。

在蘇黎世大學醫院的腦外科,科主任B教授就是負責手術的主任醫師之一,他比較擅長顱底腫瘤和腦幹腫瘤的手術。另外還有一位R教授,主要從事神經內窺鏡和鎖孔手術。

B教授給三個人介紹了一番科室的基本情況後,又詢問大家對在這裡的學習有什麼想法。

齊大夫和宋大夫都說希望在這裡得到更好的、更系統的顯微神經外科技術的培訓,同時也希望能多觀摩和參加科室的臨床以及學術活動。

畢竟這裡是顯微神經外科的發源地,就像麥加聖地吸引穆斯林一樣,吸引著世界各地的神經外科醫生來這裡進修取經。

芳華也和另外兩人一樣表達了相同的願望,但她又表示,自己還希望能同時學習神經內窺鏡技術。

這個內窺鏡技術其實並不新鮮,已經有將近百年的歷史了,只是由於早期的工藝、材料的粗糙,一直在腦外科沒有太大的發展。

不過,從70、80年代內窺鏡引入光導纖維技術後,不但胃鏡、支氣管鏡、腹腔鏡、胸腔鏡等內窺鏡的應用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神經內窺鏡技術也開始在腦外科受到重視了。

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立體定向技術和神經導航系統的發展,將它們與神經內窺鏡相結合的嘗試也成了神經外科研究的新熱點。

對腦外科的新進展新方向一直比較關注的芳華,自然也注意到了這一趨勢。

她敏感地覺得這神經內窺鏡,如果能和顯微神經外科相結合,一定會使神經外科的發展再上一個新臺階。

手術顯微鏡雖然能提供良好的照明與放大效果,但是手術者只能看到手術野正面的結構,而不能看到後側方以及周圍的結構,因此,要想清楚地充分顯露顱腔內的某些病變,就必須牽拉腦組織、甚至是不得不損傷腦組織了。但即便如此,有些手術死角仍然是在顯微鏡下無法觀察到的。

而用現代高科技技術打造的神經內窺鏡,不但照明光線強大,它的前端的鏡面角度還可以在0°到110°之間變化。也就是說,可以轉著圈地觀察手術野,這就有點像螃蟹的眼睛——它是長在觸角上的,可以伸出去並旋轉著看東西。

人的眼睛當然不可能像螃蟹眼那樣伸出去,但是有了神經內窺鏡,就像給腦外科醫生安了一雙“會拐彎的慧眼”。它能把醫生的視線帶入手術區的深部和死角,從而完成以前不可能完成的手術。

而且放置內窺鏡進入顱腔內,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