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甲負責一年,十甲就是十年一輪,這叫做“排年”。如此一來,每年有九成百姓不必受驚擾,保證了農民正常的生產與生活。當然,鰥寡孤獨,屬於特殊困難家庭,負擔不了徭役的,可免除徭役,但是必須記錄,叫做“畸零”。
十年才輪到一回,有九年沒輪到你,眼看第十年要輪到了,你拍拍屁股收拾東西,喊一聲:“鄉親們,拜拜啦,我搬家到外地去了!”估計不用等地方官出面收拾你,街坊鄰居的唾沫星子也能把你淹死了。
除此之外,戶口還分為三等,民籍,軍籍,匠籍;還有一類,沒好意思寫進來,就是樂戶。民籍、軍籍、匠籍,地位是平等的,但是不允許你來回變,因為民籍、軍籍、匠籍分別由不同的政府部門管理。
其中,民籍戶口屬於戶部、布政司、府、縣這條線管理;軍籍戶口屬於兵部管理,然後是都司、衛所這條線,到戶部肯定查不著軍籍戶口;而匠籍屬於技術工人,那是屬於工部直接管理的。
而這個世界什麼都可能缺,就是不缺牢騷。軍籍的這樣說:奶奶的,老子這可是高風險職業呀,一上戰場那就是死人啊,老子死了還不算,兒子還得上,前撲後繼,沒個頭啊。看人家農民,雖然幹活累點,卻是安全無比,羨慕中!
民籍的這樣說:我們多累呀,一天到晚,風吹日曬雨淋,臉朝土背朝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不易啊,那像人家軍戶和匠戶,平時悠哉悠哉,政府就給發糧食發工資,旱澇保收,羨慕中!
匠籍的也在羨慕別人:一年從春到冬,沒個休息的時候,累死我了,看看人家民戶多好,一到秋收以後,就放了大假,玩個小半年。即便農閒要出徭役,十年才輪到一回,羨慕中!
互相羨慕,各種牢騷,沒辦法,人總是喜歡拿自己不好的,去跟人家好的比。當然了,這也怪朱元璋太過理想化,把治國這件最難的事想得太簡單了。用這種生硬的戶籍政策,卻引起流民四起,這也算是物極必反吧。
而作為明朝最理想化的樣板村,孝義廂除了以呆板聞名於世之外,還有一個天下聞名的書院,位於東明山麓的東明精舍。
所謂的精舍,其實是儒士講學之所,跟書院一樣。而東明精舍之所以出名,是因為這裡出了兩位“帝師”。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宋濂。
作為開國文臣之首,宋濂早年生活在浦江,並於離孝義廂不遠的青蘿山築室讀書,後來在供鄭氏子孫就讀的東明精舍講學長達二十四年,可謂是淵源深厚,也正是因為宋濂的關係,孝義廂這個小地方才有機會進入朱元璋的“龍目”。
除了宋濂之外,方孝孺也是在東明精舍學習生活過。早在洪武十年,方孝孺從宋濂學,並講學於東明精舍。接連有兩位當時大儒在此講學,東明精舍身價備漲,江浙一帶有名的才俊集中於此,砥礪學問。
東明精舍不只是學風濃郁,藏書也多。宋濂作為“帝師”,嗜書如命,他所居的東蘿山房的書室中,就集有八萬多卷書,很多還是孤本善本。後來宋濂因為受胡惟庸案牽連,全家被流放到四川,他的藏書也歸東明精舍管理。
這一次錦衣衛登門,當然不是來參觀學習的,而是來傳旨的,朝廷有令,天下公私藏書,除了市面上常見的四書五經之外,其餘的盡皆要解運金陵,膽敢抗旨不尊者,就地正法。
朝廷之所以下這樣的命令,其實是在跟北平行省“搶書”。建文皇帝看不得萬磊搞修書一舉,所以先下令把全下間的藏書都收繳到中央,讓萬磊的大典修不成。同時,還可以將這些書居為奇貨,跟北平行省討價還價。
這不,這些錦衣衛手拿聖旨,直接就衝進了東明精舍,跟一群強盜沒什麼兩樣。在精舍中就讀的生員們見了,都嚇得直哆嗦,生怕這些錦衣衛是來捉人的。
“這裡誰負責?”為首的錦衣衛是一個副千戶,模樣很年輕,二十歲左右,不過一臉驕橫之氣,全然不把精舍內的生員放在眼中。
“老夫在此主講,不知各位軍臺有何差遣?”一個老頭顫聲答道,雖然他是“天下第一精舍”的主講,不過錦衣衛是皇帝的親兵,連一二品高官都敢捉,更別說闖進這個小小的精舍了。
“這裡你負責,那好,帶我們去書室,把書室的書都搬空。”那副千戶也不羅嗦。
“啊!”那老學究聞言一驚,忙問道:“請問大人,這是為何?”
在場的生員也是不解地看向那個副千戶,有些在交頭接耳,更有人低聲反對。
那副千戶卻是冷眼掃了眾生員一眼,厲聲道:“聖上有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