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建立自我省察式的心性調適之學,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礎。從孔子強調內省之法,到革命隊伍中開展的自我批評,甚至是在“文革”時期推崇的“狠鬥私字一閃念”,儘管在內容上是不合理的,但從形式上看是繼承了內省的方法。什麼是中庸?是立於對複雜事物相容基礎之上的心性調適之道。過去,我們重視社會發展規律的研究,忽視了對心態、心靈之學的研究。科學技術研究微型化趨勢的前沿地帶出現了前景極其誘人的奈米技術,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啟示。透過奈米量級的研究深刻揭示物質的奇異特性、精細的結構和潛能,採取合適的開發技術,可以推動深刻而又廣泛的產業革命。生存意識的解析也屬於微型化研究,透過對某一帶有普遍性的意識、心理現象開展深入研究,可以揭示人的心理特性、反應機制和潛能,為促進心理進化、進一步釋放人的潛能、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穩定、避免生存陷入盲目狀態提供依據。(未完待續)
第二八四章 人性與神性
和諧是實現精神拯救的重要機制。人對於外界刺激感應的複雜性,造成了心境的複雜性。宗教存在的多樣性和有效性,說明了實現精神拯救的途徑、方式具有多樣選擇的可能性、合理性。內心衝突本身就是心靈陷入不安狀態的直接根源,甚至可以說心靈衝突就是心靈不安。在心靈中存在相互處於衝突狀態的想法、念頭,說明了精神拯救過程中存在著鬥爭性。對處於矛盾狀態的精神要素透過分解之後的選擇排序,可以促使心靈達到和諧狀態。如何使相斥性的精神因素達到共存互容的和諧狀態,屬於生存的藝術問題。
人們內心的矛盾往往並不是處於簡單的涇渭分明狀態,人們面對的選擇往往並不是簡單的都可取或都不可取的權衡,實際的選擇則常常適用於“兩弊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的選擇機制。達到精神上的內在和諧尚且如此,實現外向的和諧狀態就更加困難了。
和諧,是實現拯救的基本途徑,是實現心靈安寧的基本存在形式。
和諧的生存,是生存的理想狀態,是生存的至高至善的境界,是生存和諧至極的狀態。和諧乃是生存之機巧,生存之靈魂,生存之真諦。和諧的生存狀態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和諧的實現,並非是在單一、同質狀態下所達到的和諧,而是在多樣異質要素和多樣性的矛盾、對立之中達到的和諧,因此是一種在更高階發展階段、發展水平狀態中所能夠達到的和諧。
達到或實現和諧的生存狀態,可以不採用宗教的或類宗教的途徑、方式,而是致力於在現實的生存狀態中,透過心性的健全、心力的增強、心智的提高來達到和諧的生存狀態。因此,它是一種立足現實、紮根現實、超越現實的方式、途徑。是可以經過人為努力可以達到的美的心境。
生存意識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具有內在的張力,可以使許許多多的精神因子融入該框架中。使人的精神世界得以不斷豐富,促進人的心理進化。和諧的生存狀態是以知性、德性、理性三要素為內涵經調適整合而成的狀態。只有心性要素的多樣性才可以支撐生存狀態的多樣性。由於生存狀態的多樣性。使得控制心理進化過程、加速進化向健康的預期方向發展就顯得更為重要了。知、德、理三要素在確定人的發展方向方面,相當於基因在控制生物進化過程中的作用。理性產生壯美,德性生成人格美,知性表現為力量美。三性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共生互賴的關係。惟有三性俱全的心性整體才可以造成美的意境。
三性具有多義性,複合性,在學理上應當如何處置?基本的態度是不應回返到單一性,而應立足於多樣性、多義性的展現、實現,這恰恰是生存模式多樣性、複雜性、開放性的基礎。一個人不可能具備人類所具備的全部優秀品質。但是應當在個性健全之路上以有限的生命存在去求索無限的完美。三性原則在概念上還需要進一步深化、細化、具體化,以加強其理論性與實踐性。
知性具有三種含義:一是知識的人格化、人性化;二是對事物本質的洞察力;三是對事物演化過程、演化趨勢的預見力。知性不應簡單地理解為人們對知識的掌握,或只是理解為知識的人格化,而知識資源的利用和開發,應轉化、提升到知性資源的利用、開發這一層面。知性的存在形式有感性與理性兩種型別。感性是透過感覺器官認識、掌握事物的表面現象、表面特徵。感覺器官的健全性決定感性的真實性、準確性。耳聾、眼花、鼻不通氣,雖然事物的存在近在咫尺也難以作相關的識別,會使感性的敏感性、靈敏度相應地降低。理性認識則是藉助於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