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持。

(2)陵制

滿清建國之初,帝后的陵墓尚無定製。建於關外的“清初三陵”,即皇

室愛新覺羅氏祖先的永陵(位於遼寧新賓縣永陵鎮西北)和前述福陵、昭陵,

初建時都比較簡陋,並帶有明顯的滿族及東北地方建築的色彩。它們現在的

規模和形式,是康熙與後來歷代皇帝不斷擴建增修的結果。入關後,滿族統

治者將陵墓建於京畿附近,在繼承明宮喪葬儀禮的同時,也繼承了其陵墓營

造法式,從而形成了清宮陵制。清宮在北京的東北和西南方向修建了兩大陵

區,即“清東陵”和“清西陵”,先後埋葬了入關後的9位皇帝、24位皇后

及妃嬪、王爺、皇子、公主等300餘人。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縣馬蘭峪昌瑞山,距北京約250裡。清代入關後

的第一位皇帝順治的孝陵就建於此。據說順治帝在一次狩獵中偶過昌瑞山,

見此地風景優美,“王氣蔥鬱”,流連忘返,於是親定此地為自己死後的“萬

年吉地”。爾後順治帝再次率臣至昌瑞山進行堪輿,並在考察了明帝諸陵的

基礎上擬定了孝陵的規制。其主要建築由南而北,依次有:石牌坊、大紅門、

風水牆、具服殿、神功聖德碑樓、石象生(即石人、石獸)、龍鳳門、神路

石橋、神道碑樓、神廚庫、東西朝房、東西值房、宮門(名“隆恩門”)、

饗殿(名“隆恩殿”)、東西配殿、三座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城樓

(名“明樓”)、寶城、寶頂(即墓頂)及地宮等。其順序與生前居住的皇

宮一樣,也依“前朝後寢”的規則排列。陵中一條長11裡的神路縱貫南北,

陵外建有宮牆,巍峨壯觀,金碧輝煌,顯示了帝王的氣派。

孝陵是清東陵規模最大的陵墓,也是東陵建築的核心。後來修建的4座

帝陵,即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咸豐的定陵、同治的惠陵及4座皇后陵、

5座嬪妃園寢,均坐落在其東西兩側。整個東陵共埋葬皇帝5位、皇后15位

及妃嬪等157人。其中,皇帝的陵墓規制與孝陵大體相同,但規模略小;皇

後、嬪妃以下,依其品位,陵墓建築的規格和規模也依次遞減。它體現了封

建陵寢制度中嚴格的長幼之序和等級之分,即使貴為帝王也不例外。

在東陵陵區大紅門的東側又有一座昭西陵。它是皇太極之妃、順治帝之

母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滿清舊制,皇后死後一般是與皇帝合

葬。皇后若先於皇帝而死,則暫行埋葬,待皇帝死後再與皇帝合葬一處;若

晚於皇帝而死,則直接葬入皇帝陵中。孝莊皇后死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

年),按理應與皇太極合葬於瀋陽昭陵,並與皇太極葬儀一樣,實行火葬。

但當時距滿清入關和皇太極死已44年,由於深受漢族喪葬習俗的影響,孝

莊皇后己不願再行火葬,而願實行棺木葬,因此臨終時,她囑咐其孫康熙帝

務必在孝陵附近擇地將其安葬,不得合葬於昭陵。於是在東陵牆外建陵,名

為“昭西”,以示雖在關內仍附屬昭陵。孝莊皇后也以棺木安葬。

昭西陵的出現標誌著清宮喪葬制度的改革。首先,孝莊皇后是清宮帝后

中實行漢族棺木葬的第一人,從此之後,火葬舊俗在清宮中被廢止,而棺木

葬則成為定製。其次,後來晚於皇帝去世的皇后也以此為例,不再與皇帝合

葬。皇帝入葬時,地宮不再為尚在世的皇后預留分位,而是永久封閉地宮石

門,後死的皇后則另建陵墓安葬。

清西陵是繼清東陵之後在北京附近修建的又一清宮帝后陵墓區。滿族舊

有子隨父葬的習俗,滿族建國後沿用此俗。至雍正時,雍正帝本應在清東陵

康熙帝的景陵旁選擇自己的陵址,但喜好標新立異的雍正帝卻藉口東陵已無

吉地可選,命人在位於北京西南240餘里的河北易縣永寧山另選陵址,並營

建了泰陵。從此打破清宮子隨父葬的成例。

乾隆時,為兼顧東西二陵,乾隆帝本人仍於東陵建陵,同時又下旨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