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因此葡萄牙商人何塞,能夠從歐洲源源不斷的獲得有手藝的白奴。
此時,聯合國際工業公司,大多數專案皆是比較謹慎的。不會因為白奴自稱有手藝,便盲目上馬專案。
聯合國際公司公司成立新的生產專案的步驟是——白奴們先證明自己的技術、手藝,之後投入資金讓他們成立專案小組,給公司創造效益。而創造的效益越高。公司對他們的獎勵也越高。
初期的獎勵,主要體現在白奴用創造的經濟效益給自己贖身,每創造30兩銀子的經濟效益。可以給自己贖身一年。
白奴們的賣身契約多是在十年至三十年之間,也就是意味著,一名白奴需要給公司創造300兩至900兩的白銀。便可以提前獲得自由。
而獲得自由的白奴,既可以繼續受到公司聘用,也大可選擇離開。當然,哪怕重獲自由,願意離開的白奴恐怕很少。因為,有先進手藝的工匠繼續接受公司僱傭,一年賺幾十兩銀子,甚至幾百兩銀子不是夢想。而大明的物質生活水平,也並非歐洲能比,還有此時的海上交通的危險、不便。更會留住絕大多數的人才。
至於沒有手藝的白奴,也只能作為最低等的奴隸使用了。當然,沒有手藝的白奴,公司卻是交給那些有手藝的白奴去剝削、壓榨。
讓歐洲人去殘酷剝削歐洲人,而公司的華人高層則露出和藹可親的一面。會讓這些底層白奴受寵若驚,穩住他們的情緒,增加勞動效率。
而底層白奴受到的壓榨過度,則往往選擇向華人高層告密。這樣一來,公司的華人高層,就多了敲打有技術白奴的理由。
以夷制夷、平衡之道。這是公司駕馭白奴的兩寶。
“看,我製作出了無色透明的水晶玻璃!”荷蘭玻璃工匠鄧肯驕傲的展示自己的成果——水晶玻璃。…;
玻璃本身並不是高科技產品,但是無色透明的“水晶玻璃”,在17世紀卻是高科技產品。哪怕是歐洲,能夠生產水晶玻璃的只有——威利斯人、波西米亞人!
公元前3700年,古代及人已經開始燒紙玻璃,而公元前200年古巴比倫人發明了玻璃吹管制玻璃,後來玻璃的技藝逐漸傳到了歐洲。在古羅馬時期,歐洲的一些貴族,已經開始使用玻璃器皿,並且已經制造了玻璃窗戶。
而在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威利斯人繼承了古羅馬時期的玻璃製造技藝,成為了歐洲玻璃產業的霸主。
16世紀歐洲旅行家的筆記中寫道:“玻璃匠人制造形形色色的器具:杯子、香水瓶、水罐、圓形瓶子、盤子、鏡子、動物、樹木、船隻,產品精妙絕倫,品種不勝列舉。在威利斯,尤其是集中了世界上最著名玻璃作坊的穆拉諾玻璃市場上,我看到的皆是這番景象。”
不過,文藝復興時代,威利斯的玻璃製造技術,迅速向整個歐洲擴散。但是,威利斯的工匠掌握最尖端的玻璃工藝,玻璃技術的創新,也是威利斯工匠們們在推動。其中15世紀,威利斯工匠研究出了無色透明的“水晶玻璃”,更具備劃時代意義。
無色透明的“水晶玻璃”發明成功後,使得放大鏡、眼鏡等等鏡片變的廉價,與此同時化學家也紛紛採用無色透明的玻璃器皿,進一步促進了化學研究的發展。
而後來,波西米亞人的玻璃產業開始崛起,甚至比威利斯人的玻璃質量更加。因為,波西米亞人擁有兩項得天獨厚的資源——優質的石英砂礦帶、豐富的橡木樹資源。波西米亞人以燃燒橡木來熔鍊石英砂,又從橡木灰燼中提取優質的碳酸鉀,溶於玻璃溶液中,從而獲得無色透明的水晶玻璃。波西米亞生產的無色透明玻璃也被稱為“森林玻璃”,在此時幾乎成為了高品質的水晶玻璃別稱。
肖圖白一直在謀劃各類新興產業,玻璃製造業,尤其是無色透明的玻璃,帶來的龐大的光學鏡片市場——望遠鏡、放大鏡、眼鏡等等,任何一項產業做大,皆是能夠讓大明受到巨大利益。
而且,無色透明的玻璃器皿,也是化學研究不可缺乏的。化學研究、生產方面,對於玻璃器皿的需求,也將會的無比龐大。獲悉了白奴鄧肯居然製造出了無色透明的水晶玻璃,肖圖白不由顯得吃驚,並且放下了手頭各種工作,來到聯合國際工業公司,進行考察鄧肯的進度。
不過,當肖圖白趕到時候,卻見到一坨。。。。。。
半透明的物體,朦朦朧朧的。。。。。。。毛玻璃?
“這就是你說的無色透明玻璃?”肖圖白不僅有點失望。
鄧肯尷尬說道:“有一點點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