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孟一身大紅官服,鮮豔如血,頭上樑冠熠熠生輝,腰上束著玉帶,細膩溫潤,立身風中,背後嶽王墳墓,面前萬千軍民。
一篇祭文下來,抑揚頓挫,擲地有聲!
歷代文人,無不渴望的人生巔峰,竟然被這個不到二十的年輕人給輕易做到了。
衣帶飄揚,神采奕奕的張希孟,簡直成了幾乎所有文人的偶像。
實在是沒辦法不羨慕。
要知道文人一直希望的是成為帝王師,教匯出一位聖君雄主,以帝王師的名義,記載在史冊裡,那可是比自己當皇帝,還要讓人激動的事情。
生當太傅,死諡文正,就是這個意思。
但是對於張希孟來說,這已經不算什麼了。
他不只是教匯出一位極其出色的君王,甚至還開啟了一個時代。
有關前面兩起兩落的論述,就足以引領千年大勢……夏商周三代,採用分封之法,擴充疆土,打造出華夏根基。
秦漢隋唐,採用大一統,探索治理華夏的方式。
這就是過去的三千年歷史。
至於夏朝之前的時期,或許也可以歸納進來,但是在這個時候,已經不那麼重要了。
張希孟著落在第三次興起,也就是說,他們不是要建立一個新的王朝那麼簡單,而是要開啟一個長達一兩千年的新時代。
為接下來華夏更上一層樓,探索道路。
未來要怎麼治國,第三次興起,需要什麼條件……這些還都是未知,張希孟在祭文當中也僅僅提到了依循民意,君臣同德,更具體的部分,他並沒有說。留出來的空間,就是日後補充的。
其實只要接受了這個觀點,很多東西都會順理成章,比如開海,比如工商,比如科學技術……全都可以歸納到第三次興起的大時代之下,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雖然大明朝尚未建立,但是張希孟憑著一己之力,已經把這個王朝提高到了無與倫比的高度,與日月爭輝,同天地不朽!
“張子如今可為聖人矣!
宋濂仰視著張希孟,眼中竟然有淚花湧動,蒼天不負,大地厚德,方有如此俊傑人物啊!
到此為止,至少朱元璋手下的文臣已經徹底拋棄了對元廷的介懷,不會再有什麼二臣賊子的糾結。
而且張希孟巧妙的劃分方法,等於把兩漢儒家,天人感應,程朱理學這一套東西,劃入了秦漢隋唐的興衰輪迴。
說穿了,這些都是舊時代的東西,用不著再束手束腳,只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即可。
這樣一來,前面許多的衝突,也都化解掉了。
有了這一套東西在,徹底保證了新建立的國家,永珍更新,一掃頹唐……道理說通了,氣才能壯!
有人也說過,天子者,兵強馬壯者為之。
似乎道統合法性不是那麼重要。
其實不然,包括程朱理學,三綱五常,各種規範,解決的是統治成本的問題,為什麼說能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
就是這個道理!
只是單純靠著武力統治,成本實在是太高了。
為什麼儒家能綿延兩千年,一直被官方奉為顯學?
就是因為儒家能有效降低統治成本,實現長治久安。
如果沒有新的理論取代儒家,不管怎麼挑戰儒家,如何改革理學,早晚有一天,包容四海的儒家,還是能夠把這些挑戰的理論,消化吸收,改頭換面,重新變成儒家的一部分。這
這就是歷史的慣性。
而張希孟的這篇祭文,這次針對歷史的重新闡釋,幾乎斷絕了理學借屍還魂的可能,自此之後,儒家恐怕只能成為一門修身養性的學問,再也沒法成為官學顯學。
總而言之,這篇文章做得夠大,格局夠高,究竟會產生多大影響,還要看後續的反饋,但是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自此之後,張子的地位,徹底超越朱子!
竟然有那麼一點立地成聖的架勢了。
尤其是那些年輕的讀書人,有人雙眼熾熱,死死盯著張希孟,有人不敢仰視,只能低下頭,彷彿張希孟的背後掛著光環,足以晃瞎人的眼睛似的。
朱元璋臉上含笑,十分滿意。
要讓他來,那是絕對沒有這個效果的。
畢竟就算朱元璋再好學,也寫不出這種程度的文章,誰都知道有人捉刀代筆,讀起來最多得到些掌聲罷了。
唯獨張希孟,天時地利人和,灌注在他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