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7部分

“i’msorry,傑克,i’msosorry。”

電影結束了,就這麼結束了。

影院裡面的燈光亮起,但是卻奇怪的沒有誰站起身來。

“臥槽,就這麼死了?”

“那個馬克?懷特是什麼鬼?”

“這就是特麼的高效率的,自由民主的美國?”

“特麼的我有些懷疑,他們根本就沒有救他的意思,一切都是假的。”

“……”

相比起觀眾的純粹的憤慨,影評人顯得要理智一點。

曾華看了看依然一片白的筆記本,苦笑著搖了搖頭,看觀眾的反應就知道,這部影片成功了。

站在一個影評人的角度,曾華覺得,最後主角死了,才是這部影片的點睛之筆,也是最大的亮點!

如果主角沒有死了,最終得救了,那麼這部影片的質量起碼要打一個折扣,可是主角死了,反而讓這部影片得到了昇華。

而亮點不僅僅如此,在曾華看來,結局絕望之後,那歡快的配樂也是一個巨大的亮點。

這麼一部充滿絕望的電影,片尾曲居然那樣的輕快,給了這部片子一種別樣的昇華。

影片結束了,但是絕望之旅才剛剛開始。

曾華看完電影之後,連夜趕出了一篇影評。

“絕對的超低成本的電影,演員1個人,場景1處,甚至腦海中浮現出藍天白雲的場景都沒有,燈光也不是很多,經常是大片的黑暗,只能聽到喘氣聲。

故事情節很簡單,一個在伊拉克當貨車司機的美國人(華裔美國人也算美國人的話),被伊拉克人綁架、扣為人質,逼迫他跟美國政府要贖金,形式比較特別,伊拉克人把他放在一口用簡易的木板拼成的棺材裡,埋在了地裡……1個多小時的影片,全在那口憋屈得不能再憋得小棺材裡,空間上就很壓抑,綁匪要求在有限的時間內,拿到贖金,時間上,也很急迫。

想象一下,當你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被關在一口棺材裡,腦子裡第一反應是什麼?慢慢地,又會想什麼?呵呵,恐懼!綁匪給他留了個手機,讓他求救、所要贖金,結果換來的是僱主冷冰冰地辭退宣告,營救美軍不斷地欺騙,綁匪血腥殘忍地要求……

主人公幾度放棄一切努力,但這個故事殘忍就在於,總是不斷地給出一點點新的希望,再不斷潑滅,你就不斷地經著精神和**上的折磨。

片尾,是**。手機裡,妻子與自己通上話了,手機裡傳出營救的美國大兵的唿喊聲,一切都讓壓抑了1個多小時的我,幾近釋放了,主人公馬上就要被救出來了!但是,隨著一聲:iamsorry!剛剛眼前那刺眼的光芒,沒了!變回了不斷流入棺材的沙土!號稱不會放棄每一個美國人的美國大兵,挖錯棺材了!

這是一個很諷刺的結局?不!這是一個很真實,很沉重的結局!

其實從這部片子的一開始就已經暗示了,主角的結局,棺材是用來裝什麼的?

而且主角還是一個華裔美國人。

不過影片最獨具一格的是,並沒有講述一個陷入絕境的人如何發揮自強不息的精神成功自救的俗套勵志故事,而是透過最後傑克的死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本質上仍屬於孤獨與絕望的故事。

最後吐槽一下姜韋導演在這部如此絕望的電影的片尾竟然放了一首那樣輕快的曲子。

《活埋》意外的收到了不少影評人的好評。

透過各個不同的角度,將這部低成本,只有一個人,一個場景的電影,竟然被解讀出許多東西來。

而在華國的網友,卻是在那裡吐槽電影討好政府的同時,也在嗤笑那些一心向往美帝的自由平等的華國人們。

華國人在國外遭遇的歧視還少嗎?遭遇的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還少嗎?

可是依然還是有那麼多人,前仆後繼地一腦門的想要出國。

而在北美,這部低成本電影,竟然爆發出了和其成本不對等的威力。

雖然無法和大製作相提並論,但是卻依然讓不少人為之點贊不已。

拋開主角是華裔不談,就算是換成其他人種的美國人,似乎同樣的也是這樣的結局。

《活埋》的營銷方面,葉秋自然不會無所作為。

原本葉秋是想著,在影院門口放棺材,讓觀眾體驗的,不過幾乎一下子就被院線方面拒絕了。

畢竟這裡是華國,在門口放棺材,想都不要想。

最終只能退而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