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公開,也是帝國明顯要拉扯日本再次在海軍戰列艦進行競賽的策略,最終在帝國確定建造四艘涼州級和四艘皇帝級高速戰列艦的同時。日本也臨時增加建造4艘紀伊級和4艘大和級戰列艦的規劃。
日本和中國搞海軍競賽很吃虧,帝國在1935年至1937年建造了8艘戰列艦,4艘涼州級戰列艦和一艘皇帝級戰列艦是帝國海軍的訂單。而其餘3艘分別出口到伊朗、泰國、巴西,在帝國4艘涼州級戰列艦同時服役之時,日本卯足全國之力也只是完成了兩艘紀伊級戰列艦的建造。
即便如此,帝國仍然擁有足夠的餘力新建兩艘航母和多艘護航巡洋艦。雙方的軍艦建造實力完全不在一個級別上。
帝國海軍現在擁有4艘震旦級、2艘青州級、4艘豫州級、4艘涼州級戰列艦,震旦級屬於無畏艦水平,而此後建造10艘戰列艦都屬於高速戰列艦。
相比日本海軍過去不斷拆毀的舊艦。帝國海軍起步雖然較晚,卻是從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級戰列艦和德國巴伐利亞級戰列艦的基礎上起步,直接吸收了當時英德兩國的戰列艦建造的技術和設計經驗,而在設計和建造過程中也保持了較高的設計裕度空間保證後續的升級,這使得帝國在戰列艦上的每一分錢的投入都很值。
帝國最早在一戰時期建造的4艘震旦級戰列艦在經過現代化的改造升級後,反而因為噸位較低,擁有更為靈活的作戰特點。也是在中日海洋線之間最活躍的四艘軍艦。
從豫州級開始,帝國就已經積累了更為豐富的經驗和技術實力,在整體建造水平和防禦裝甲的鍛造上擁有更為充裕的實力。
在戰列艦的對比上,依靠強大的艦船建造實力,帝國海軍戰列艦的總體實力第一次超越日本海軍。帝國海軍擁有14艘戰列艦,而日本海軍則只有11艘,但是日本海軍採取“雖然數量跟不上,可每一艘都當是精銳”的政策,它的平均單艘的標準排水量噸位都要更高,雙方的海軍排水量總噸位差別並不大。
以最新的涼州級和紀伊級對比,涼州級的單艘標準排水量是3。95萬英噸,而紀伊級的單艘標準排水量是4。26萬英噸。
在航母領域,日本海軍5艘,中國海軍7艘,表面上差距不大,但是帝國7艘航母都是較為成熟的航母,不僅從一開始就是專門設計的航空母艦,在此之前還經過了兩艘航母試驗艦的充分實驗,在第一艘鎮遠號航母之外,其餘4艘是東北級航母,2艘是遠東級航母,遠東級兩艘航母是在東北級航母基礎上再次改進設計的新型號。
在東非戰爭期間,2艘東北級航母和鎮遠號航母都抵達了印度洋海域參戰,雖然未有真正意義上的海戰,但從遠距離的航海測驗中,已經證明同級別航母擔任護航航母是合適的,鎮遠號的航母擔任護航航母的效果並不是很好。
按照帝國海軍的規劃,東北級航母和遠東級航母都屬於主力航母,在和平時期相互扮演護航航母的角色,而在戰爭時期則大量建造中輕型護航航母。
兩者的差別只有一點,那就是前者以戰鬥機、魚雷轟炸機為主,攻擊機和偵察機為輔助,而後者則是以戰鬥機為主,以偵察機為輔。
帝國海軍在設計上同美國不同,帝國海軍的護航航母也沒有大量的艦炮,大部分的火炮防空和炮擊工作都由護航巡洋艦負責。
經過從1935年到1937年的突擊、突然的大規模造艦,帝國海軍在1937年底第一次超越了日本海軍,而在這時,中日海戰就將必然爆發。
和日本軍部的想打不敢打不同,帝國中央軍部不僅想打,而且非常之敢打,只要海軍的差距彌補掉,那就隨時都可以打。
海軍參謀部將最新的雙方軍艦規模報告都交給在座的9位最高決策者,宋彪沒有細看,因為他已經看的太多了,只等顧維鈞等人大致看完,他就和大家詢問道:“關於在近期徹底消滅日本海軍的事,大家現在意下如何?”
諸位大體看完海軍參謀部和軍情部提交的新報告後。誰也沒有急於回答皇帝的詢問,而是都看向顧維鈞。
中央軍部這邊的態度那是不用問的,空軍和陸軍等著這一天已經等了十幾年。就等海軍這邊準備好而已,陸軍參謀總長傅良佐早就說過——“即便不用海軍參戰,我們也可以輕鬆擊潰日軍,只是海軍不能戰勝日軍。這場戰爭就永遠沒有意義,因為真正的意義只是要回報當年甲午之仇”。
中國海軍一天打不掉日本海軍,一天就不自稱是亞洲海軍霸主。沒有這個位置,哪怕總噸位和英美平等,在實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