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4部分

隨著最重要的同盟沙俄帝國崩潰後,如果不能維持中法同盟關係,法國就是世界上最為孤立的國家,它幾乎在全世界和每一個列強國家都有競爭關係,甚至和西班牙的關係也極其僵硬,堪稱是四面受敵。

所以在《中法戰略同盟條約》中,法國所做出的讓步是非常巨大的。

首先是除了越南和法屬印度地區之外,法國將泛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大體都出售給中華帝國,僅象徵性的保留了墨西哥東海岸的克利伯頓島;其二,法國將哥斯大黎加北部(約1。5萬平方公里)及周邊島嶼轉售給中華帝國。

這些地區其實沒有多少的價值,中國本身也沒有這樣的要求,但是為儘快恢復本國的資本優勢,法國要求中國大幅度減免債務,中國肯定不同意,最後就達成了這麼一個特殊的協議,法國象徵性的賣掉一些殖民地,正好可以撤離太平洋地區,同時也給中國在印度洋一些合適的補給點,比如說哥斯大黎加北部的安奇拉納納港口就是世界級的天然良港,帝國在這裡設定一個印度洋海軍基地也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帝國本身也急於開拓漁業,整個印度洋的漁業資源還是很豐富的,有了這個基點,只要加大漁業投資,長遠的收益率還是很不錯的。

法國出售的這些殖民地都不是很值錢,但是中國卻要付出1。5億英鎊的高昂價格,而且還要面臨著在整個太平洋地區和日本激烈對峙的問題。

仔細算下來是很不划算的,法國實際上做出的真正的最大讓步是在戰略同盟條款中,約定中法雙方開放殖民地,享有同等通商和投資待遇,對雙方都有莫大的好處,但從總體而言還是對中國更有益。

法國的稅收是很高的,殖民地基本是封閉的僅同法國本土進行貿易,在這個條約達成之後,中國就等於是加入了這個經濟圈內部享受同等低稅待遇,雖然法國同樣享有等同於中國的中亞、中東、北部朝鮮等中國殖民地、保護國的通商待遇,但法國畢竟不是一個工業出口國,包括其作為資本輸出國的地位也在一戰後被大幅削弱,雙方對等,那肯定就是中國佔據大的優勢。

法國國內對這個事情的反對聲浪還是很大的,最終能達成這一同盟條約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在中法繼續維持同盟條約之後,作為回應,英日也加強了兩國同盟的合作,隨著中國的造艦速度加快,日本則同樣被迫增加了巡洋艦的建造計劃,其實中日兩國的巡洋艦都不便宜,特別是像撫順級這種裝甲巡洋艦,基本就是小號主炮的準戰列艦,隨時可以透過更換主炮變成戰列艦,從一開始也就直接奔著戰列艦而去的。

撫順級一艘的造價是700萬中圓,日本類似重巡洋艦的造價大致相當,雙方一口氣都增加了四艘,於是從1925年開始,中日海軍競賽就再次被點燃,對日本而言,維持這樣的競爭就要每年多開支五千萬日圓的海軍經費。

中國倒是沒有什麼大問題,海軍軍費順勢增加到5。2億中圓,佔中央財政總預算的8。5,日本則重新的被迫擴大回30左右,等於是沒有簽署《華盛頓條約》。

日本真沒有必要這麼做,因為在一戰結束的時候,中日經濟規模對比是7。85:1,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階段,到了1925年,日本又被打回原形,中日經濟規模對比再次擴大回9:1的差距,而且日本經濟目前來說也不是以前那麼繁榮式的增長,雖然受大宗商品和全球物價下滑的影響,中國的礦業和農產品的出口有所下滑,但中國的經濟增速還是比日本快啊,整體情況也比日本好很多啊。

中國畢竟不是過去的大清朝時代,在這麼大的差距下,日本非要生搬硬套中日甲午戰爭的對比,繼續堅信自己能夠打敗中國海軍,這就真的很不明智。*百*度*搜*索*八*一*中*文*網*

當然日本也有自己的道理,因為它的國民經濟基本就是靠軍工業在拉動的,軍費開支增大對經濟的短期刺激作用是很明顯的,可長遠來看呢,不能說你這幾年刺激一下經濟之後就靠海軍優勢和中國開戰啊。

雖說中日海軍開支相差不大,但中國在陸軍和空軍的開支規模也是非常驚人的,陸軍軍費一直維持在每年3。5億中圓的水平,空軍軍費在1925年則是1。2億中圓。

中日軍費之中還存在幾個很特殊的問題,一是中**費的科研開支很大一部分是內閣工業科技部支出的;二是中**費背後存在著兩個隱形的翅膀,一個是新華公司和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的信託資本;二是軍墾系統。

中華帝國中央軍部的軍費盈餘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