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恩菲爾德、毛瑟、莫辛納甘此時都已經到了中國的大地上,而瀋陽步槍又被嚴格確定為統一制式步槍,全國範圍的瀋陽、本溪、遼陽、江南、漢陽五大兵工廠都有生產,在山西槍炮局基礎上重建的太原兵工廠也是從瀋陽步槍的生產開始。
過去三年,透過擴散東北軍工業積累的技術力量,以及大範圍外聘專家、技師的方式,中工業的槍炮和彈藥製造領域逐漸擴大到六個生產基地,漢陽、太原兵工廠依託本地的煤鐵、銅、芒硝資源,在近幾年間的投資規模最為龐大,位於南京的江南兵工廠原身是李鴻章創辦的金陵製造局,底子較好,如今改遷回上海,依靠招募外工提高製造水平。新增投資和購入的新式裝置數量也很高。
因為歷史遺留的各種因素和問題,中央陸軍目前的主力裝備複雜多樣,光是步槍彈藥就存在五種差別,肯定要求全面換裝,從去年開始,隨著六大兵工廠都已經逐步完成擴建,瀋陽步槍開始以每年二十萬支的速度生產。預計在十年後正式完成全軍的武器換裝。
只是與此同時,最新型的半自動步槍在遠東輕武器研究院也完成了二次改進,達到了服役的要求。…;
中央陸軍的規模太大。15個整編師、35個普通師、43個旅的總編制正式完成後,即便是非戰爭時期也擁有135萬人的兵力規模,在世界範圍內只有沙俄能夠相提並論。號稱世界陸軍第一的德國在非備戰和非競賽時期也不過65萬常規兵力,在1914年上半年增加到81萬——當然在總動員的瞬間很厲害,半年之內衝刺到450萬,不能比,真的比不了,確實是這一時期世界第一陸軍。
陸軍大規模決戰的勝負分界線往往是在一個戰役中產生的,假如此時的中央陸軍和德國陸軍交戰,中央陸軍半年之內最多增編至250萬的規模,而且是全國總動員的極限,兵力素質基本下滑一半。上去就能被德軍沖垮,可如果戰爭一直拖延下去,兩三年後,中央陸軍有可能增編至一千萬,德軍就未必能頂住。關鍵是中央陸軍能否撐住三年。
這是一個沒有意義的討論,雖然在中央軍部總參謀部內的很多參謀官都喜歡像模像樣的討論這個課題。
不管怎麼說,中央陸軍現在的問題就是兵力多,裝備複雜,經費穩定但沒有必要瞬間爆發,而需要更換的新式武器又非常之多。所以,總參謀部制定的裝備更新計劃以十年為計算單位的決策是正確的,按照一級、二級、三級部隊的方式逐步調整,一級換新則二級換舊,三級則換三手貨,儘可能的節省軍費開支。
只是在175項計劃中,國內軍工業投資規模驚人,這樣的換裝速度顯然不能讓各家公司滿意,宋彪從去年開始就默許六大兵工廠按照正常的產能投產新式武器,在中央軍部訂購數額之外的武器彈藥則由新華公司購置,用於額外的軍需物資儲備。
宋彪心裡當然是有計劃表的,他算準一戰會在1914年爆發,哪怕別人不去刺殺費迪南大公,聖公會也會派人去做這種事,所謂聖公會就是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建立中華帝國在世界上的第一霸權,超越英美德,讓歐洲大亂自然最符合這一目標。
所以,宋彪在對中工業發展的安排上就顯得異常緊湊,從1911年開始大規模增加投資,大批次的從國外引入裝置、車床,引入美國流水線和現代管理理論,引入電氣革命技術和專用機床,增加工業生產效率,甚至連技工的培養都有專門的計劃。
立足於大清帝國遺留的基礎和東北工業的根基,以及同德美法俄四國的長期合作,加上這幾年約合5700萬英鎊的大規模投資,中工業,特別是輕武器和彈藥生產已經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數值,如果是維持在戰時生產規模,完全能在一戰時期大發橫財,收回投資之餘還能大賺一筆,並將整個中國的軍工業水平再提升一個臺階。
因為中央軍部訂購不足,而六大兵工廠的機械裝置都已經到位,工人技師的招募和基礎培訓也都做完,擁有軍工業產品外貿特許證的新華公司就代替軍部大量下單,讓六大兵工廠能在大規模生產中逐步提高生產和管理水平,多囤積的槍械彈藥、火炮炸藥也不愁在一戰中找不到買家。
在陳列室參觀時,宋彪和托馬斯。約翰遜。克羅斯利詢問了一些新裝備在根據部隊意見修改過程的新問題,大致談了十幾分鍾,宋彪就從陳列室離開,暫時休息一段時間。
在單獨為他準備的休息室裡,宋彪只留下一等內侍官張富田陪同著他,讓他可以安靜的休息十幾分鍾,清理一下思路。…;
此前到軍工企業考察,宋彪通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