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在爭吵的最為激烈的倫敦國際債務會議時期。宋皇帝也沒有對此發表任何公開的意見。沒有意義,這個世界終究是以實力為基礎的。
在結束了中英的盟友關係,同法國恢復了過去的安全合作協約關係後,世界的秩序重新變化。英美締結為新的盟友。拉咯法國對抗中國。而中國控制著德國、俄羅斯和東歐國家。
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了,中國是唯一的戰勝國。
中國國防軍在世界範圍內擁有最多的佔領區,佔領著俄羅斯、東歐、德國、巴爾幹地區、高加索地區。在非洲,中國佔領著北非、東非、安哥拉、剛果。
這也是一場金融和經濟戰爭,歐洲的金融財團全面潰敗,中國的金融財團乘機奪取了歐洲的金融霸權,在法蘭克福建立歐洲銀行,控制著歐洲大陸的金融命脈。
如果要再打一場第三次世界大戰,中國可以輕易獲取更為全面的勝利,將英美夷為平地。
這就是中國的霸道之處。
現實是殘酷的,不管歐洲人如何判斷自我和新的國際環境,現實就是如此,即便英美法三國加起來,也不可能和中國對抗。
戰爭結束了,新的秩序要重新確立,在這個新的秩序確立之前,難免會有一段時間的混亂時期,也難免會有一些國家,如英法美,想要試探中國的立場,重新奪取世界的主導權。
手持核大棒,掌控著亞盟,中國自然不用客氣。
在波茨坦會議結束後,顧維鈞總理沒有急於去同英法美進一步的協商如何建立新的世界秩序,而是雙線進展,一方面親自坐鎮在柏林,處理戰後賠償和領土紛爭問題,就軸心國戰敗條件給出一個最終的結論,另一邊加快組建新的北約,聯合巴西、西班牙、墨西哥等二流國家,建立一個世界範圍內的新聯盟,壓制英法美的歐美復興野心。
美國開出了優厚的歐洲戰後復建計劃,想要爭奪在歐洲的主導權,帝國則只爭取法國,排擠英美和義大利,控制住西班牙、德國。
顧維鈞總理很清楚自己還有三年的時間做這件事,並不急於一時分出勝負,他有條不紊的按照自己的計劃實施每一步,而帝國皇帝、中國國防軍和帝國的國力就是他背後最大的支援力量。
直到1942年12月,顧維鈞總理才在柏林就軸心國戰敗條件給出最後的提案,德國在維持原有領土的基礎上,向英法及其他被侵略國支付總額為740億中圓的戰爭賠償,德國放棄所有海外殖民地,由中國託管,並在十年內陸續獨立,向猶太人承諾支付無條件的永久賠償,戰爭賠償分期七十年賠付,加上一戰後續賠款和利息,德國每年需要支付的戰爭賠償是20。35億中圓。
在此基礎上,德國不用拆卸工業裝置予以直接賠償,而是由亞盟擔保120億中圓作為首期賠付,幫助被侵略國恢復國家經濟的正常運轉。
中國在德國保留永久駐軍基地,德國國防軍在二十年內限制在二十萬人的規模。
此外,中德將簽訂軍事安全互助協約,德國納入帝國所領導的北京軍事安全聯合協助協約組織,接受北約的軍事保護和監管,北約駐歐洲總司令部也將設定在德國。
以德國為例,波蘭、義大利等軸心國也必須接受類似的條款,並且放棄此前的任何領土爭端要求,義大利在英法部隊的佔領中,而波蘭、捷克、奧地利、匈牙利都在帝國的佔領中,這些國家和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南斯拉夫則陸續加入北京軍事協約組織。
這是一場無關主義的軍事競爭。
1943年1月,在就兩國債務和戰後援建條款達成協議後。法國同意加入北約。
1943年4月,裕華皇儲在美國就中美核武器談判同羅斯福總統達成一致,美國停止核武器研製計劃,而中國承諾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用核武器威脅及攻擊美國。
中美兩國聯合其他國家共同成立世界銀行,主導歐洲和戰後經濟恢復工作,中國出資佔35%,美國佔25%。
在此基礎上,美國承諾加入北約,而不是另外和英國組建新的國際安全組織同中國對抗。
至此,中國主導戰後世界局勢和秩序的局面已經不可扭轉。
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此基本可以說是徹底結束了。新的世界秩序將由中國主導。同戰前一樣,中國依然將致力不斷分解大英帝國和法國的殖民體系,建立一個公平的世界。
所謂公平,就是徹底瓦解舊秩序。瓦解競爭對手的勢力版圖。維持中國一尊獨霸的世界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