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部分

把整個國家搬過來。而許國留下的土地,則被他們用來誘惑鄭國,楚國派出使者,衝鄭國搖晃橄欖枝:趕緊賣身投靠啊,投靠我們,我們就把許國留下的土地送給你們。

當楚國派出的使者抵達鄭國的時候,已經是第二年二月,這時,新的一年春耕開始了,晉國百姓緊張的搶種著糧食,因為他們都知道,這一年,晉國是非打不可了。

趙武這時候已經安排完趙城的春耕問題,他正在與新近投靠來的家臣閒聊——當然,這位家臣也不能算新近投靠來的,因為他是齊策陪同趙莊姬返城的時候,與葉公一起招攬到的。只是隨後趙氏家族遇到變故,趙武沒來得及與這位英國來的人才交流。

沒錯,這位是“英”國來的,但不是現代的“英吉利”,它是中國南方的一個小國,大約位於六安附近。前幾年被楚國滅國,國中的公子公孫們四散而逃,這位公孫觸也可以被稱為“英觸”,他先逃到了齊國,而後聽說晉國是霸主,或許抱著一絲復仇的殘念,長途跋涉趕到了晉國碰運氣,在四處碰壁後,被趙氏這個邊緣化的小家族所招攬。

英觸正在跟趙武講述他國家附近的情況,這是位三十多歲的中年人,他在齊國稷下學宮混過幾天,沾染了齊國人誇誇其談的毛病,滔滔不絕的講述著:“傳聞隨君有寶珠,光潤圓滑,握在手上溫潤異常,含在嘴裡,可以令屍體不朽。據說這寶珠是一名工匠獻上的,他獻上這枚寶珠後,求隨君賞賜,隨君卻擔心世上再有第二枚同樣的寶珠,故而殺了這名工匠,以絕了世人的念頭。

楚王聽說隨侯珠的情況後,發兵攻打隨國,隨侯無法抵抗,便自殺殉國,死時將寶珠含在嘴裡埋入地下,楚王四處挖掘隨侯屍體,數年而不可得,此後,楚王疑心隨侯進入附近其他國家,於是再度發兵——我們英國也被楚王所滅。”

楚王當然找不見隨侯珠了,隨侯珠在接下來的幾千年當中成為一個名詞,象徵著可遇不可求的寶貝,但現代人們終於找見了隨侯墓葬,挖掘出土之後才發現,所謂的隨侯珠是一個黑乎乎的玻璃球,這也是中國第一玻璃。

趙武曾經在電視上看過隨侯珠的情況,據那個節目介紹,這是一塊鋇玻璃,不同於現代所看到的無色透明的鈣鎂玻璃。當時電視上播出這個節目的時候,旁邊室友閒閒的說了一句話:“如果這是一位穿越人士製作的玻璃的話,那麼這位穿越人士又創造了一種新死法——因盜用了後代科技,製作出一塊當時難以想象的寶物,而後因獻寶而被殺。”

這句話被趙武記起,是因為他有相同的感觸——人在春秋,囂張不得,囂張是要犧牲的。

等等,猛然間趙武想起一件事,他回身問東郭離:“我們的陶匠把上釉技術研究出來了沒有?”

東郭離苦笑了一下:“我們的陶匠只能偶爾做出釉來,時有時無,很不穩定,範匄那裡已經抱怨好幾回了。”

釉是什麼東西,它就是玻璃,塗到陶瓷上被稱為“釉”,塗到金屬上被稱為“琺琅”。隋珠是鋇玻璃,它的主要成分——

“我明白了,上釉主要介質是硼砂,工匠們一定用過硼砂,所以釉彩才會時有時無……”

硼砂是中國首先發明使用的,最終由馬可波羅傳入歐洲。不過,古代中國對硼砂的叫法不一,馬可波羅把天然硼砂稱之為“西月石”。

東郭離回答:“硼砂——是那種白色粉沙嗎?這東西是用來打磨的,青銅器鑄造出來,要用硼砂降低熔化溫度,還要用它來打磨器皿表面使之光滑……也許做模具的泥土裡混上了一點,也未可知。”

趙武馬上說:“讓工匠們試試,用硼砂混合礦物染料,而後以水溶解,塗抹到陶器胚上……”

英觸笑著拍馬屁:“人都說武子聰慧,你瞧,我跟你說‘隨珠’,你眨眼就能領悟出釉彩的成分,真令人歎為觀止。”

中國最早有關玻璃的記載始見於《尚書·禹貢》,此書中把在冶炬青銅或煉丹時所形成類似於玉的一種副產品被稱為“繆琳”,而《楚辭》中將玻璃稱之為“陸離”。現代成語中所謂“光怪陸離”,說的就是玻璃。

趙武還沒來得及回應,武鮒一溜小跑的跑了進來,緊急彙報:“春蒐令下達了,元帥命令各地準備軍賦,立即響應召集令——戰爭開始了!”

所謂“軍賦”,也就是古代人所說的“賦”。

古代的稅收分“稅、賦、徵”三種。賦的偏旁為“武”,“賦”的含義是:納賦人自帶糧食,自己準備兵器,按政府的指示到指定地點報到,以應付官府的差役,或者參加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