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8部分

荷蘭人滿意了之後,立刻有義大利人問起了突變的過程控制。

楊銳深吸了一口氣,稍停,再次侃侃而談起來。

這些東西對他來說並不難,嚴格來說,這些都是楊銳讀書的時候讀透了的東西。就生物這個專業來說,80年代的前沿科學,正好是30年後的基礎教程。

清晰的思路,讓楊銳的回答多少有點舉重若輕的味道。

幾個刁鑽的問題被答案之後,眾人看向楊銳的表情就變了。

問答環節是最能體現一名科研人員水平的時候,幾句話下來,一個人的思維是否敏銳清晰,深度如何,已經能夠猜度一二了。

當然,楊銳目前的深度,是來自於先進三十年的深度,旁的人不明白這個,只覺得楊銳厲害無比。

理查德都不由自主的產生了畏怯,輕輕的拉了一下康納斯,道:“計劃停止。”

“什麼?”康納斯是理查德的學生,一向視恩師理查德為偶像一般,只以為是聽茬了。

理查德恍然若失的道:“沒有必要再?問了,楊銳準備的非常好,專案再熟練不過了,這種程度,咱們準備的問題只是浪費時間。”

“那怎麼辦?”

理查德沉默片刻,道:“等……”

“我去說一聲。”康納斯沒辦法,只好去找前面安排好的人。

理查德這一等,就等了兩個小時。

預定的時間到了,提問的人依舊不願意結束,組委會主席只好臨時增加時間。

連續增加了兩次時間,為了不影響後面的人,楊銳方才如釋重負的結束了報告。

直到此刻,理查德依舊沒有找到破綻。

倒是來訪的記者,咔嚓咔嚓的照了多張照片,心滿意足的回去了。

至少有二三十名學者,結束了報告會,仍然不願意回去,就站在門口,堵著楊銳,繼續提問。

報告會變成了交流會,氣氛卻是好了不少,而楊銳也毫不吝嗇的拿出一些論文裡沒有的東西。

在場諸人聽的眉飛色舞,卻是漸漸的開始跟不上楊銳的節奏。

“咱們明天再聊吧,到晚飯時間了。”楊銳看看錶,合上了自己的筆記本。

……

第四百二十三章 一會成名(2)

“楊銳,你是第一次參加國際性的學術會議嗎?”一名中國記者攔住了楊銳,同時報名道:“我是《光明日報》的記者胡曉兵。”

《光明日報》是中央直管的大報,也是國內報業中,第一家提出不刊登一般性時政經濟新聞,代之以科技新聞內容的報紙,其讀者目標也圈定為知識分子,是高校和研究所訂閱最多的報紙。

在一段時期內,《光明日報》甚至有自己的學術專版。

8o年代最為人們所稱道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於光明日報的。

這樣的大報,在學術界的地位也是一流了,儘管楊銳飢腸轆轆了,看見人家胸前《光明日報》的牌子,還是露出一抹笑容,說:“是,我是第一次參加國際性的學術會議。”

胡曉兵多少有些例行公事,看了一下手裡的本子,道:“第一次參加學術會議,就能在主會場演講,你有什麼感想?”

如果不是主會場演講,他也不會來採訪楊銳了。

《光明日報》雖然是以宣傳科學、教育為主的文化戰線方面的報紙,但每天四版的位置,胡曉兵的目標怎麼也得是學術委員(院士)級的人物。兩院院士加一起有好幾百人呢,一年365天,每天報道一個都得剩下一半人,這還不算華裔的外國院士。

“國際醫學與生物工程大會”這樣的國際會議,大家也就是集體佔一個豆腐塊,院士最多被提一下名字,當然,院士們也不一定能在主會場演講。

就目前來說,楊銳反而是最近幾天最顯眼的中國學者。

胡曉兵也不知道報社會不會表關於楊銳的文章,但作為記者,他還是決定盡職盡責的做個簡短採訪。

楊銳覺得胡曉兵的問題毫無營養,也只能回答道:“挺好的,主會場也比較寬敞,能夠來參加的人比較多。感想的話,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得到同行的認可吧。”

說完,楊銳又提醒了一句:“在主會場做報告只是因為人多,和主題演講之類的不是一個概念。”

“在主會場演講就很厲害了,主題演講只能有一個人吧。”言下之意,人家就沒指望楊銳能做主題演講。

給本屆會議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