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0部分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形勢的起始點——籬笆效應

——邊緣性定理的延伸

籬笆效應說的是在做籬笆的時候,首先會做一條很長的橫竿,然後沿著這個主幹再插豎的竿,再把橫豎竿的交接點固定後就形成籬笆了,如果一開始橫竿是直的,那往後的都是直的,反之一開始是歪的,那麼在往後的作業中也會繼續歪下去!

這個效應揭示了開始的重要性,這就是謀略八字訣中“勢”的核心含義。

由此衍生出生活中種種學問,比如我們經常說的萬事開頭難,就是萬事從無到有這個轉變是很難的,如果一旦開了頭,整個方向就定下來了,順著形勢走就輕鬆多了;如果要逆轉,那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通常作家筆下的文章中,其描繪的人物的個性往往是:“一旦下筆了,主人公的命運已經不是筆者可以掌控的了,從下筆一開始就註定了其應有的命運!“

心理學上談的潛意識毫不例外遵循這個效應,其形成源於一個契點,並且在這個契點下,不斷去累積,就會成為某一種行為或者想法的動力。

例如一位母親由於莫名的煩躁,對自己調皮的孩子不上進感到焦慮,經常打罵指責自己的孩子,並對孩子說:“你瞎了嗎?這樣的東西都看不見?”或者“你聾了嗎,我講的話你都聽不進去?”在這裡可以看出在打痛孩子肉體的過程中,這種打罵的過程形成一個影象,印記在小孩的心理,換句話說就是不自覺地向孩子心靈植入潛意識,如果這個潛意識太強的話,可以預見的是:這個孩子將來在他的視覺或聽覺方面可能會有心理障礙,或者是聽不清充足的音色,或者是看不全充足的顏色。

細觀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於某一個人的一笑一顰,一舉一動,都可以追溯出這個現象的最初原型。

比如說自私,虛榮,神經質……都是可能是某一個時間或者是空間的情景,出於對自我的保護,形成了人的某種心理,而這種心理一旦開始,便會持續下去,形成一種心理思維習慣。

(所說的自私,虛榮,神經質……其本身並無好壞之分,只是所產出來的效果可能損害了部分人的利益,於是就有了褒貶之別——太極歸宗原理)

一個殺人犯的猶豫:

一個見人就揮刀的殺人犯,在面對一個故人(小時候曾認識,但是沒有喜憎的情感)猶豫了半刻。心理學家對這種猶豫半刻非常感興趣,在這半刻中究竟殺人犯想了什麼呢?後來在審問中發現,殺人犯並沒有想到什麼,在這半刻裡面,殺人犯只是有一種很奇妙又說不出的感覺,讓他停了下來!

——一旦這個故人的形象觸動了潛意識,意識就會加倍速度與潛意識溝通企圖尋找動機的根源。

絕大部分的心理學分支都會強調孩童時的經歷對一個人心理的影響,因為一個人處於孩童時間,潛意識還處於空白階段(注意這種說法是為了便於讀者理解,如果從超四維角度去考慮,這是不對的),內心還不具備足夠能力去克服環境帶來的影響,所以在此期間容易轉化為潛意識力量。一旦潛意識形成,要在往後的日子中克服就需要相當的力量了。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心理學的著作都會把研究的重心放在童年時代,過往的經歷。

越單純的一面,越容易被塑造。

比方說一個心理很純淨的人,剛出來社會遇上了不愉快的事,這時候就容易塑造出對社會的埋怨心理,甚至報復。

又比方說,一個經過初戀失敗的人,往往會從這次戀愛的形式中奠定他們對婚戀觀的態度,比如說一個被背叛的人會在婚戀態度上表現出背叛的心理。

而筆者早年的時候也曾目睹一些曾經很善良無邪的人,在幾年經歷之後變得大奸大惡!

一個人的性格從潛意識的印像中打造出來的,並非說一成不變,否則人世間就不會那麼多悲歡離合的事情了。一個人性格的變化,想法的變化,外因是由於環境的變化,內因則順從於自我的引導力量,即潛意識體系。

假如自我引導的力量不足,特別是對於那些隨性的人,就會受環境的影響比較大,或者在後天中比較難修正某一些心理特點。

中國古代的修身,或是後現代國外的所謂靈脩,都會強調的是,對自我的迴歸,也就是迴歸到一個人的潛意識裡面,繼而進行重塑。

所以一個人有信仰,對於缺乏自我信念的群體來說是一件好事!因為這種信仰會引領一個人克服生活中的黑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