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不衛生飲水、疾病感染等)向“現代型”(主要是環境汙染引起的健康問題)轉變。有關食品汙染的事件不斷見諸報端,一些典型調查的資料更是觸目驚心。按“人力資本法”的較低估計,目前僅室外空氣汙染造成的超額死亡和疾病影響引起的經濟損失就約佔GDP的(WHO/UNDP,2001)。

歷史告訴我們,任何大的調整或者變化往往是在付出更多的慘重代價後才能發生。為了避免我們透過努力取得的社會發展成果因環境危機而毀於一旦,從現在開始,有必要將生態安全作為經濟政策的基本出發點,將環境因素有機地融入和體現到經濟決策中去。一句話,只有從價值體系到技術體系,從社會機制到人的行為的變革,才有可能超越傳統的工業化道路和發展模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從根本上建立生態安全也是生命安全的防線。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環境問題很複雜(1)

環境問題錯綜複雜,涉及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貫穿於國民經濟生產與再生產的全過程。環境問題表面上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副產品,實質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矛盾衝突的反映。環境問題不僅是自然問題,也是經濟問題、社會問題、政治問題、技術問題和文化觀念問題。這些因素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世界問題複雜體”。

環境是一種客觀存在,存在決定意識。環境不但決定人們的生存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決定著人們的思維方式。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關愛人的生命、珍視人的健康。如果經濟發展了,物質生活豐富了,人卻變得不健康了,這將是對現代化的諷刺,是對發展的否定。在一定條件下,發展就是燃燒。燒掉的是資源,留下的是汙染,產生的是GDP。傳統的發展模式,消耗的資源多,產生的汙染大,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十分尖銳。科學發展就是消耗的資源越少越好,產生的汙染越小越好,最好是“零排放”。前者是“資源節約”,後者是“環境友好”。總括起來,就是又好又快地發展。我國環境與發展的關係正在發生著重大變化,加強環境保護已經成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抓手,在保護環境中求發展應該成為全社會的追求。

經濟發展是關係人類生活水平高低的問題,而環境則是事關能否生存的問題。不能停止發展消極地保護環境,那樣將永遠擺脫不了低水平的生活。人類社會總是要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這是一個客觀規律。因此,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矛盾的核心不是發展問題,而是發展方式問題。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然而,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發展,即使創造出暫時的繁榮,那也是“推遲執行的災難”,是虛假的、虛弱的,總有一天要遭到懲罰。因此,一部環境保護的歷史就是一部正確處理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關係史;離開經濟發展談環境保護就是“緣木求魚”,不僅世界觀錯了,而且方法論也錯了。當然,不顧環境保護的經濟發展也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不可能長治久安。當前,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能脫離初級階段來搞環保,但是也決不允許以初級階段為藉口寬容汙染。

人對環境質量的需求,總是隨著人的生活質量不斷改善而逐漸提高的。人們的生活質量不同,對環境質量的要求也不同。就好像住茅草棚的人和住高樓大廈的人,對環境的理解和追求不完全一樣。在一些落後地區還處在純自然狀態的生存競爭時,城裡人就開始吃飯講營養、穿衣講時尚。當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解決溫飽,實現小康以後,繼續改善人民生活,將不斷擴大消費領域、最佳化消費結構、滿足人們多樣化的物質文化需求,同時對環境質量也將提出更高要求。哪裡的綠化好、哪裡的水乾淨、哪裡的空氣清新,人們就願意去哪裡生活。“有了小康更需要健康”。現在,人們對環境的需求遠遠大於可以提供的環境條件。

新中國成立初期,人們過多過分地消耗了環境,但那是不得已而為之。例如,我國原有木材蓄積量127億立方米,新中國成立以後50年砍了大約100億立方米,幾乎把所有的森林砍了一遍。現在原始天然林已經不多了,一些所謂天然林,最多也只能算是天然次生林。林業生產為國家的原始積累作了貢獻,也付出了一定的環境代價。不能苛求前人。同時,還要看到,經濟不發展,也不可能積累足夠的資金治理環境。一些國家的經驗表明,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