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部分

佛曲之名始見於《隋書·音樂志》。《音樂志》西涼部論述所有的樂曲道:

其歌曲有《永世樂》,解曲有《萬世豐》,舞曲有《于寘佛曲》。

西涼部起於苻秦之末,呂光沮渠蒙遜據有涼州之時,即公元后四世紀至五世紀之間,中國樂府之中便已有了佛曲了。這種佛曲之上冠以地名的不止《于寘佛曲》為然,此外尚有《龜茲佛曲》《急龜茲佛曲》,為唐太樂署供奉之曲,《唐會要》卷三十三和《冊府元龜》卷五百六十九曾加著錄,起於何時,今不可考。唐代太樂署所供奉的佛曲,名目還很多,陳暘《樂書》卷一百五十九諸胡曲調雲:

樂有歌,歌有曲,曲有調。故宮調胡名婆阤力調,又名道調,婆羅門曰阿修羅聲也。商調胡名大乞食調,又名越調,又名雙調,婆羅門曰帝釋聲也。角調胡名涉折調,又名阿謀調,婆羅門曰大辯天聲也。徵調胡名婆臘調,婆羅門曰郍羅延天聲也。羽調胡名般涉調,又名平調,移風,婆羅門曰梵天聲也。變宮調胡名阿詭調也。李唐樂府曲調有《普光佛曲》、《彌勒佛曲》、《日光明佛曲》、《大威德佛曲》、《如來藏佛曲》、《藥師琉璃光佛曲》、《無威感德佛曲》、《龜茲佛曲》,併入婆阤調也。《釋迦牟尼佛曲》、《寶花步佛曲》、《觀法會佛曲》、《帝釋幢佛曲》、《妙花佛曲》、《無光意佛曲》、《阿彌阤佛曲》、《燒香佛曲》、《十地佛曲》,併入乞食調也。《大妙至極曲》、《解曲》,併入越調也。《摩尼佛曲》,入雙調也。《蘇密七俱阤佛曲》、《日光騰佛曲》,入商調也。《邪勒佛曲》,入徵調也。《觀音佛曲》、《永寧佛曲》、《文德佛曲》、《婆羅樹佛曲》,入羽調也。《遷星佛曲》,入般涉調也。《提梵》,入移風調也。

這裡一共是二十九曲,除去沒有佛曲之名的越調二曲,移風調一曲,還有二十六曲。陳氏所舉,《文獻通考·樂考》二十一也曾引及。徐先生文中所云,即出於此。

唐代的佛曲自然還不止此。南卓《羯鼓錄》卷末附有諸宮曲名,其中有諸佛曲調十一曲,曲名為:

《九仙道曲》、《盧舍那仙曲》、《御製三元道曲》、《四天王》、《半麼那》、《失波羅辭見柞》、《草堂富羅》二曲、《於門燒香寶頭伽》、《菩薩阿羅地舞曲》、《阿陀彌大師曲》。

此中所云《阿陀彌大師曲》大約即是《樂書》諸胡曲調中乞食調的《阿彌陀佛曲》。唐玄宗時曾創道調,此中所舉《九仙道曲》和《御製三元道曲》大約就是道調之類了。《羯鼓錄》諸宮曲中還有食曲一種凡三十三曲,曲名如次:

《雲居曲》、《九巴鹿》、《阿彌羅眾僧曲》、《無量壽》、《真安曲》、《雲星曲》、《羅利兒》、《芥老雞》、《散花》、《大燃燈》、《多羅頭尼摩訶缽》、《婆娑阿彌陀》、《悉馱低》、《大統》、《蔓度大利香積》、《佛帝利》、《龜茲大武》、《僧個支婆羅樹》、《觀世音》、《居麼尼》、《真陀利》、《大與》、《永寧賢者》、《恆河沙》、《江盤無始》、《具作》、《悉家牟尼》、《大乘》、《毗沙門》、《渴農之文德》、《菩薩緱利陀》、《聖主與》、《地婆拔羅伽》。

食曲的起原是怎樣,我還不大清楚,不過《羯鼓錄》所舉食曲同《樂書》中的諸胡曲調頗多相似之處:如《羯鼓錄》的《散花》,大約就是《樂書》乞食調的《妙花佛曲》,《婆娑阿彌陀》就是乞食調的《阿彌陀佛曲》,《龜茲大武》就是婆阤調的《龜茲佛曲》,《觀世音》與《永寧賢者》就是羽調的《觀音佛曲》《永寧佛曲》,《悉家牟尼》就是乞食調的《釋迦牟尼佛曲》。由此看來,佛曲同食曲大概相同,俱為頌揚諸佛菩薩之作;只是食曲的材料,我所知道的比佛曲還少,也就無從定其然否了。

我們對於唐代和唐以前的佛曲,所知道的只有上面所舉三十餘曲同一些宮調,曲文是一字不存了。然則所謂唐代和唐以前的佛曲到底是甚麼東西呢?我如今憑著這些佛曲的名目同宮調勉強下一個定義道:

佛曲者,是由西方傳入中國的一種樂曲,有宮調可以入樂。內容大概都是頌讚諸佛菩薩之作,所以名為佛曲。大約為朝廷樂署之中所有,不甚流行民間。

關於佛曲之系西域傳入中國的一種樂曲,有宮調可以入樂一端,本文第三節《佛曲考原》中尚有詳細的考證,現在不去說他。我們所要知道的就是唐代同唐以前的佛曲與梁武帝所制正樂完全兩事。《隋書·音樂志》雲:①

(梁武)帝既篤敬佛法,又制《善哉》、《大樂》、《大歡》、《天道》、《仙道》、《神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