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前 言(1)

本書探討的是拙作《黨史商鑑》(人民出版社)的理論體系對管理實踐的具體應用,也是我過去兩年來的研究成果:如何透過管理的變革來締造一支剽悍的隊伍,使企業得以在刀光劍影的慘烈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書名是受《藍海戰略》(商務印書館)一書的啟發。該書提出了一對有趣的概念:“藍海”與“紅海”。前者是指沒有競爭或者競爭很不充分的市場;後者是指競爭很充分甚至慘烈的市場。顧名思義,《藍海戰略》是想幫助人們發現“藍海”;而本書則探討如何在千帆相競的“紅海”中脫穎而出。

雖然美好的“藍海”的確令人神往——沒有競爭、沒有壓力、甚至沒有危機,有的只是寧靜的大海之下豐碩的魚群,一切都安逸而愜意得令人感到寂寞。但是,在市場經濟中,資本如同大海里四處覓食的鯊魚,無論多麼偏遠的海域,只要傳出獵物的氣息,很快就會吸引兇悍的獵食者蜂擁而至,於是,原來的平靜在短時間內被爭鬥的血腥徹底打破。這是市場經濟的規律。

雖然不排除在我國市場經濟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的特殊時期,由於地區間和行業間發展的不平衡,會有不少階段性的“藍海”式市場甚至“藍海”式行業出現,但是,從現實的角度來仔細思量就會發現,更多的企業是無法選擇自己要進入哪個行業的;或者說,對於那些在某個特定的領域已經有一定歷史、經驗和基礎的企業來說,“改行”的風險或代價更加不可估量。

因此,“藍海”雖然美好但不現實,它只是暫時的、偶然的和區域性的;“紅海”才是永遠的、必然的和無所不在的。更值得警惕的是,對於所謂“藍海”的過於痴迷往往會令我們犯下這樣的錯誤:對未知領域的美好憧憬,恰恰源自對它的“未知”。也就是說,這樣的“藍海”式機會更多隻是一個美麗的陷阱。對更多的企業來說,所謂“藍海”不過是一種幻覺;如何決勝於現實的“紅海”,才是管理者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這正是本書探討的主題。眼下的管理類圖書,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各種片段的相互抄襲或拼湊,作者本人大概也沒有理解管理的本質;二是對某種概念或熱點的空洞炒作,但卻連底層邏輯都沒有梳理清楚;三是優秀的原創佳作,但遺憾的是多由他國作者所寫,與本土企業的現實相去甚遠。我以為本土企業更需要的是具備足夠高度和遠見的實踐智慧,因此,寫作本書的初衷在於實現一個樸素的願望:透過與讀者分享自己近兩年來在管理實踐中的思考和成果,以期帶來現實的啟迪或參考;換言之,希望我丟擲的磚塊能夠啟用讀者(尤其是身處管理一線的讀者)心中休眠的寶玉。

全書共分七章。

第一章“高瞻遠矚”。探討的是如何透過結構化的思維來解決企業普遍面臨的三大問題:模式、路線和品牌;鑑於圖書市場上已經有非常多的著作(其中不乏佳作)專題研究過企業的戰略問題,本書無意重複之,只是企圖透過對真實案例的深度評析來展示結構化思維的力量。因此,這一章與其說是一個獨立的章節,還不如說是全書的導言;沒有興趣的讀者完全可以跳過去。

第二章“脫胎換骨”。主要探討企業變革的過程。方向明確之後,唯有透過變革方能付諸實施。但是,變革的過程並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或輕鬆,其中必然飽含變革者的煎熬、艱辛和犧牲。本書企圖以客觀的視角分析,不迴避、不掩飾,給有意變革的管理者一些真實的提醒,雖然這種直麵人性的做法可能會讓人感覺不舒服。變革需要激情,但激情必須建立在對人和事的清醒認知之上。

第三章“精神穹宇”。這是我在《黨史商鑑》中提出的一個概念,用以重新清晰定義廣義上的“企業文化”。本書將在這一章節中探討如何有效地解決存在於這個領域的全球性難題。我以為自己找到了某種方向、方法或思路。

第四章“行為座標”。對管理界的同仁來說,“績效考核”和“能力素質模型”早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的概念。但是,如何透過績效考核來戰勝盛行於本土企業中的“官僚主義”作風,以及如何透過能力素質模型來主導員工的思想和企業的氛圍,卻始終是管理介面臨的棘手難題。——目前風行的考核或評價工具,雖然看上去很美,卻在實踐過程中呈現出與初衷相悖的結果:非但不能準確反映出考評物件的真實狀況,反而會成為滋生“組織敗血症”的溫床。我在近兩年的努力中最感欣慰的成果之一,便是找到了克服上述難題的方法,至少可以算作是找到了一種足以給讀者帶來啟發的視角。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