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庖簿褪竊�1900年使得議會透過的第二次“艦隊法(Flottengesetz)”。這個“艦隊法”的理論根據便是提爾皮茨的“風險理論(Risiko…Gedanke)”,也就是說,“不讓那些不用感到需要承擔風險就可以攻擊德國的艦隊勢力存在”。具體而言,就是如果保持英國海軍實力的三分之二,那麼一旦英德發生海上衝突,那就讓英國感到,即便有能力打敗德國,但是在戰勝德國過程中遭受的損失,便將承擔喪失足夠的力量來維護其海權的風險,由此來抑制英國對於與德國爭雄海上的決心。由於挑戰了英國的海上霸權,當然隨即引發了英國和德國之間熾烈的造艦競爭,比羅以及提爾皮茨可以說點燃了首次現代軍備競賽,也可謂引發了20世紀的第一場冷戰。

不言而喻,德國海軍的主要敵手便是英國海軍,其海軍統帥部制定的北海戰爭計劃中,主要想定的是,處於優勢的英國海軍將對德國沿岸進行逼近封鎖。因此,應當採用“有限作戰”或稱“小規模作戰”,透過積極的攻擊行為襲擊英國艦隊,並且輔以佈雷和潛艇的襲擾行動削弱敵軍。等到敵我的力量對比大致相等的時候,德方將集中其艦隊,在不利於敵方的水域與之決戰。如果在此之前便出現有利的決戰機會,也同樣必須加以利用。對於敵方商船的破襲行動應在統一協調下進行,受命在德國海域以外實施破交戰的艦艇應該亟早出航,在外海俘獲的物資則應儘可能地運回國內。不過,當始終不明德國海軍統帥部計劃的提爾皮茨在1914年春季演習之時向公海艦隊總司令官馮·英格諾爾海軍上將問起如果英國艦隊不來採用逼近封鎖之時該如何對處之時,他才發現:根本沒有計劃。由於對這種可能性缺乏洞察力以及相應的措施,最終也導致了德國海軍陷入被動的局面。

從總體上看,德國與英國在海上之對抗其最終目的雖說是整個世界的海權,但是從表象看來,當時最為尖銳的矛盾,便是集中在封鎖與反封鎖這個焦點上。德國必須打破英國的海上封鎖以維持整個戰爭的繼續,而一旦發現難以突破英國艦隊的牢籠,便嘗試透過無限制潛艇等手段,同樣打擊英國戰時經濟,來“確保相互摧毀”,這也最終導致了將戰火蔓延到了大西洋的彼岸。

指揮和組織

德皇掌握著德國最高的軍事指揮權,其海軍的具體指揮則由以下部門直接主管。首先是海軍辦公廳(Marinekabinett),它是協助最高統帥德皇的海軍機構,負責軍官的配備以及服役等人事工作。開戰時期,辦公廳由海軍元帥馮·繆勒主管;海軍部(Reichsmarineamt)則為帝國海軍總署,負責海軍的組織、指揮以及物質保障,在戰時並不直接指揮海上的戰鬥活動。海軍部的最高長官是海軍大臣馮·提爾皮茨海軍元帥;而帝國海軍參謀本部(KaiserlicheAdmiralstab)則負責擬定作戰計劃、分配各個海區兵力的任務,海軍參謀總長為胡戈·馮·波爾(HugovonPohl)海軍上將,其職責就是為最高統帥部提供行動的建議和預案。

┘米┘花┘書┘庫┘ www。7mihua。com

第13頁:揭秘德國海軍結構與艦艇效能

德國海軍採用的是義務兵役制度以及由少年水兵以及志願入伍者構成的混合體系,其海軍服役期規定為三年,期滿後則編入各級後備部隊直到四十歲為止。低階指揮人員和海軍專業水兵是由少年水兵學校的畢業生以及受過相關訓練的志願兵擔任。海軍的機械工程人員則從中等技術學校畢業並在造船工廠實際擁有工作經驗的人員中進一步培育。他們先到艦艇上服務,然後在海軍工程師訓練班學習一年並透過考試後才可以升任海軍工程師。而培養中高階軍官的海軍學院的學期則為兩年。德國海軍平時的訓練也是全年進行的,從單艦訓練一直到大型聯合編隊都會進行,同時還要實施戰術和戰役兩方面的演習。德國海軍非常重視遠距離炮術訓練,艦靶的面積和實際艦艇相仿。除了炮術訓練以外,德國也實施晝間雷擊訓練以及透過用超齡雷擊艦改為掃雷艦進行的掃雷訓練。

在戰爭前夕,德國海軍由公海艦隊(Hochseeflotte)、東亞分艦隊(Ostasiengeschwader)以及一些分駐於一些海外領地的艦艇構成。公海艦隊為德國海軍最大的聯合編隊,其目的便是與英國大艦隊進行對抗,下屬5個戰列艦分艦隊、1個岸防戰列艦分艦隊、5個巡洋艦分艦隊、8個雷擊艦大隊、2個潛艇分隊、1個佈雷艦分隊和3個掃雷艦大隊,主要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