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意義,不在於在詩中構置了一個虛擬的田園,更重要的是,他讓每一個人心裡都開出了一片樂土。
安貧樂道,在現代人眼中頗有些不思進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競爭面前,每個人都在努力發展著自己的事業,收入多少、職位高低,似乎成了一個人成功與否的標誌。
但越是競爭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並且調整與他人的關係。那麼,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如何為人呢?
又是子貢問了老師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他說:“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訴我一個字,使我可以終身實踐,並且永久受益嗎?
老師以商量的口氣對他說:“其恕乎!”如果有這麼個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
什麼叫“恕”呢?老師又加了八個字的解釋,叫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你自個兒不想幹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幹。人一輩子做到這一點就夠了。
什麼叫“半部《論語》治天下”?有時候學一個字兩個字,就夠用一輩子了。
這才是真正的聖人,他不會讓你記住那麼多,有時候記住一個字就夠了。
孔子的學生曾子也曾經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說我老師這一輩子學問的精華,就是“忠恕”這兩個字了。簡單地說,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時要想到別人。
于丹《論語》心得 第二部分(5)
拓展一點說,“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了傷害,你也應該儘量寬容。
但是,真正做到寬容談何容易。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本來已經過去了,而我們還是老在那兒想,這麼可惡的事,我怎麼能原諒它呢?然後就在不斷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傷害。
佛家有一個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緣,走到河邊,見一個姑娘正發愁沒法過河。老和尚對姑娘說,我把你背過去吧。於是就把姑娘背過了河。
小和尚驚得瞠目結舌,又不敢問。這樣又走了二十里路,實在忍不住了,就問老和尚說,師父啊,我們是出家人,你怎麼能揹著那個姑娘過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訴他,你看我把她背過河就放下了,你怎麼背了二十里地還沒放下?
這個故事的道理其實和孔夫子教給大家的一樣,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
所以什麼叫“仁者不憂”呢?就是讓你的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可能遭遇失業,婚變,朋友背叛,親人離去等等這些事情,它對你是大事還是小事,沒有客觀標準。
這就如同劃個一寸長的口子,算大傷還是小傷?如果是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她能邪乎一星期;如果是一個粗粗拉拉的大小夥子,他可能從受傷到這個傷好,一直都不知道。
所以,我們的內心究竟是做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還是一個粗粗拉拉的“大小夥子”,完全可以由自己決定。
其實,《論語》告訴我們的,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還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所謂“予人玫瑰,手有餘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
。。
于丹《論語》心得 第二部分(6)
大家知道,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還有一個是“仁”字。
孔子的學生樊遲曾經畢恭畢敬地去問老師什麼叫仁?老師只告訴他兩個字:“愛人”。愛別人就叫仁。
樊遲又問什麼叫智?老師說:“知人。”瞭解別人就叫智慧。
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就這麼簡單。
那麼,怎樣做一個有仁愛之心的人呢?
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
你自己想有所樹立,馬上就想到也要讓別人有所樹立;你自己想實現理想馬上就會想到也要幫助別人實現理想。能夠從身邊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
我記得大學英語課本上,有一則托爾斯泰寫的小寓言,說有一個國王每天都在思考三個最最終極的哲學問題:在這個世界上,什麼人最重要?什麼事最重要?什麼時間做事最重要?
就這三個問題,舉朝大臣,沒人能夠回答得出來。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