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見輕,前兩天可能是無語自己嚇自己,可惡的感冒!明天去打吊瓶以減輕症狀,週末這兩天幾乎就等於虛度了!再過五天就是小市民的一週年了!沒曾想小市民竟然是911首發,嘸呼!是巧和還是……嘿嘿!PS:求票中!)
1917年七月革命期間,莫斯科緊隨彼得格勒之後,也舉行了武裝起義,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為了擺脫歐洲的戰爭以便把精力用於國內,1917年9月23日,蘇俄與德國及其盟國在佈列斯特—裡托夫斯克開始了締結和約的談判,在德軍兵臨首都彼得格勒的威脅下以及烏米揚諾夫的耐心工作下,全俄委員會透過了立即簽訂和約的決議。
1917年10月15,《佈列斯特—裡托夫斯克和約》簽字。規定蘇俄放棄對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和部分白俄羅斯地區的管轄權/承認烏克蘭和芬蘭為獨立國家。高加索地區的喀斯、阿爾達罕、巴統、巴庫等地割讓給土耳其等等。《佈列斯特和約》的簽訂使蘇維埃俄國退出了戰爭,贏得了積聚力量的寶貴時間,但也使蘇俄喪失了大片領土,特別是波羅的海沿岸領土的被割讓,使首都彼得格勒失去了安全屏障。蘇維埃政府和全俄中央委員會於1917年10月從彼得格勒遷到莫斯科。
莫斯科是一座歷史悠久和具有光榮傳統的城市,始建於12世紀中期。古有“第三個羅馬”之稱。莫斯科市名來源於莫斯科河,15世紀中期莫斯科已成為統一的俄羅斯國家的都城,一直到18世紀初。1712年彼得大帝遷都聖彼得堡,但莫斯科仍是俄羅斯最大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仍發揮著俄國第二都城的作用。1812年拿破崙率領的法**隊佔領莫斯科後,這個城市在大火中焚燬,但很快又重新建設起來。
紅場原名是‘托爾格‘,意為‘集市‘。它的前身是15世紀末伊凡三世在城東開拓的“城外工商區”。1517年,廣場發生大火災,廣場曾被稱為“火災廣場”。1662年改稱“紅場”,在俄語中,“紅色的”含有“美麗”之意,“紅場”的意思就是“美麗的廣場”。紅場的大規模擴建是在1812年以後。
那時,拿破崙的軍隊縱火焚燒了莫斯科,莫斯科人民重建家園時,拓寬了紅場。廣場用赭紅色方石塊鋪成,油光瓦亮。廣場兩邊呈斜坡狀,整個紅場似乎有點微微隆起。在廣場南面,向莫斯科河微傾的斜坡上。
在這個時代紅場並不像後一般有著舉世聞名的國際知名度,更沒有那句“當紅軍的腳步聲在紅場上踏響之時,整個世界都為之顫抖。”的話語,甚至於在這個時代,紅場不過僅僅只是一個稍大的集市而已,現在的紅場面積並不大,直到數年後與鄰近的瓦西列夫斯基廣場合二為一後,才成為那個人們所熟知的“紅場”,這裡曾經被稱為“世界革命的心臟”。
當冷峰的座車駛入紅場的時候,入眼的第一座建築便是的基督救世大教堂,這座教堂是整個莫斯科最宏偉的教堂,莊嚴而高雅。位於莫斯科河河畔,距離此行的目的地克里姆林宮並不遠。這座教堂是在1812年為紀念打敗拿破崙而建造,前後歷時50年才建成。
“這是一座很雄偉的教堂!”
看著望著教堂的金頂冷峰忍不住讚歎道,只不過冷峰並不知道這座雄偉的教堂在幾十年後,會在反對宗教的狂熱中被炸燬,當然這只是官方的一個說法而已。實際上是因為在的莫斯科,唯一的一座“大、高、神聖”的標誌性建築物,但他卻不是無產階級的,而是俄羅斯東正教的豐碑——“基督救世主大教堂”,它處於莫斯科中心地段,對面就是克里姆林宮,當那位偉大而神聖的領導人從紅色宮牆裡推窗而望,首先見到的卻是這一建築物,。
在蘇俄的締造者烏米揚諾夫去世後,就有人建議在基督救世主大教堂的地盤上建造一座有高聳其塑像的宏偉紀念大廈——蘇維埃宮。為了給莫斯科一個無與倫比的大廈,給這個偉大的紅色首都一座可見的建築豐碑。當蘇維埃宮還在進行設計競賽時,1931年12月5日,俄國人終於把基督救世主大教堂炸燬了!只不過,從始至終,那座大、高、神聖的特色蘇維埃宮最終直到蘇俄成為歷史名詞時還是沒能建起來。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在蘇俄解體後,俄國人在原址上重建了基督救世大教堂。
對於未來將要發生的這一切,冷峰並不知道,不過在克里姆林宮周圍的紅場和教堂廣場等一組規模宏大、設計精美巧妙的建築群。仍然吸引著冷峰的視線,冷峰不禁後悔為什麼當初自己在俄羅斯時,沒想起來到莫斯科這座俄羅斯舊都參觀一下。而現在,自己僅不過是一名過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