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官之初,便得到過慈禧的格外聖眷。近二十年來,慈禧的目光也時常在關注著他。
這中間的原由,要說起來,話就長了。
四 慈禧欽點張之洞為癸亥科探花
第一章 清流砥柱(14)
道光十七年,張之洞出生於父親張瑛的任所——貴州興義府的知府衙門裡。
張瑛的祖上在明永樂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到直隸,後定居南皮縣。明清兩朝,南皮張家都出過不少官員。張瑛的曾祖、祖父均做過縣令。張瑛本人二十歲中舉,但接連三科會試未第。清代定製,三科未第的舉人可以得到一種優待,即這類人再進行一次考試,其中成績一等者享受進士待遇,外放知縣。這種選拔方式,叫做舉人大挑。張瑛即因大挑而放到西南邊隅貴州安化縣,後遷古州同知,積勞擢升興義知府。
張之洞天資聰穎,在父親、塾師的嚴格督促下發憤讀書,十三歲便一舉考取秀才。十六歲那年他來到原籍參加順天鄉試,高中第一名。鄉試的第一名又稱解元,十六歲的少年解元,在科舉史上極為罕見。有多少讀書人年屆不惑,還在為取得生員的資格焚膏繼晷;又有多少讀書人,兩鬢斑白還在為舉人的功名伏案苦讀。而張之洞,只用了十六年的光陰,便順利地邁過許許多多人一輩子還走不完的科場苦旅!一時間,這個出生在知府衙門裡的小少爺成了全國矚目的神童。
不料此後的十年,神童張之洞在通往會試的途中卻連遭不利。
先是太平軍的北伐部隊進逼直隸,京師震動,寄居親戚家的張之洞無法在京師安心讀書,便離京回到父親任職的興義府。接著,興義府被受太平軍影響而起事的鄉民所包圍,失去了讀書的安靜環境。不久父親病故,他必須守喪三年。喪期滿後,正遇上己未科會試,張之洞正擬參加,孰料他的堂兄張之萬被派為會試同考官,他不得不循例迴避。他的這位堂兄張之萬可不是一個簡單人物,是道光丁未科的狀元。丁未科在近代史上被稱為名科,因為這一科裡考中李鴻章、郭嵩燾、沈桂芬等人,張之萬的試卷壓倒這些名流,可見他必有過人之處。第二年,朝廷為咸豐帝三十歲舉行萬壽恩科,張之萬又被派為同考官,張之洞無可奈何地再次迴避。
待到同治元年,好不容易進京參加會試時,距中舉已是九個年頭了。因為少年科場的順利,因為九年的意外折騰,也因為有這位狀元堂兄的榜樣在前,從小抱負甚大、自視甚高的張之洞,決心要在這次會試中大魁天下。他極用心地作好八股文、試帖詩,文章花團錦簇,詩句珠圓玉潤。他對高中懷著必勝的信心。他的試卷落到一個名叫範鶴生的房師手裡。範鶴生見到這份試卷激賞不已,認為文筆有《 史 》《 漢 》之風,極力向主考官推薦。卻不料主考官並不賞識,張之洞落第了。範鶴生為之惋惜,親到張之洞下榻的客棧看望。範師是個性情中人。他一面安慰門生不要灰心,明年恩科再來,一面又為科場誤人的歷史和現狀憤憤不平,說到動情處,淚流滿面。張之洞心中十分感激。
那時,張之萬正署理河南巡撫,便邀請堂弟來開封居住,一來好溫習經史,二來也可幫衙門擬點文稿,藉以歷練。張之洞代堂兄起草了幾份奏摺都很得體,其中尤以一道關於漕務的奏疏寫得更好,受到慈禧的嘉許。她在奏疏上親自批了八個字:直陳漕弊,不避嫌怨。張之萬一直因自己兩度做同考官,使得張之洞失去兩次會試機會而不安,見到硃批後心想:不可埋沒堂弟的功勞,應該告訴太后,使太后對堂弟有個好印象,這對於下科會試的錄取和今後的仕途都有好處。於是,張之萬在不久後的另一道摺子裡,順便提到了漕務之折乃堂弟張之洞所擬。就這樣,身居深宮的慈禧太后第一次知道世上有個見識和文筆都不錯的張之洞。
第二年,躊躇滿志的張之洞再次會試,詩文比上年更加光彩耀目。人世間也真有巧事。範鶴生這年再度出任閱卷官,而張之洞的試卷則又一次落到他的手裡。儘管名字被糊去,但精於辨文的範鶴生一讀便知這是場屋中最好的文章。他給予很高的評價,又四處揄揚,極力薦舉。發榜時,張之洞被取中一百四十一名貢士。當張之洞的名字被高聲唱讀時,範鶴生又驚又喜,欣慰無比。複試時張之洞心情極好,臨場才思泉湧,竟然榜列一等一名。
幾天後殿試對策。策論的題目是:制科之設與國家拔取人才論。這是一場決定進士等級的重要考試。少年得志的張之洞發舒胸臆,不襲故常,恨不得將平生才學和滿肚子要說的話一古腦倒出來。他指出當今人才缺乏,是因為太拘資格,科目太隆,又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