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梁山,別了。
從一個夢的始源到一個真實的幻的出現。
(六)
離開瓦梁山不覺已經好些時日了,前面是有名的九方臺。小時候和爺爺來過這個地方。只記得爺爺說過九方臺是玉帝插降龍幡的地方。民間還有一個順口溜,是這樣流傳的:
“九尺方臺高不高?十丈龍幡出靈霄。
九尺方臺美不美?兩水碧波臺下繞。
白日清高秋水慕,一架長虹渡雲橋。
萬古春風花枝俏,梧桐林中鳳凰鳥。
鳳凰齊飛出林梢,他鄉男兒又見女兒嬌。
天生女兒多情笑,痴情男兒無情惱。
他年古樹生菩提,月明山寺紅顏老。”
九方臺近了,近了。層層疊疊的樹林像浸透了許多清亮的水。水墨畫中的技法,亦然歸於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中。層層的林子,便是層層的山巒。層層的山巒便又是一個個禪說的寶塔,一個又一個寶塔帶有一股靜悟的神態在繚繞的雲霧中逐漸明朗開來。
“看,那就是天堂!”四腳蛇指了指山巒中間,有一塊白雲彙集的地帶,眼珠裡發出了旋彩的光芒。
“天堂,那就是天堂!”四腳蛇十分興奮地從我的身上跳了下去,像是一個虔誠的喇嘛教徒對神山的膜拜,像蛇一樣爬行一段距離又像人一樣地點著頭叩拜。天堂,那就是天堂。小時候的記憶並不是很清晰,九方臺的模樣已是模糊了。只記得爺爺說過那裡供著一尊叫什麼如來的菩薩。跟在四腳蛇的後面,九方臺近了。就在入雲的地方,高高的山峰上響起了山寺的鐘聲。“當,當,當”的鐘聲從林子間裡逐個傾瀉而來直入我的耳膜。我的肉體和靈魂彷彿進入了一個虛無的世界。平和清靜,沒有雜念,也沒有人煙。近旁山谷的風如同千萬只佛手拂在我的身上。路是一塊一塊的溜青的石板往後移動的,彷彿撕開的記憶一張一張地飄散。林子間裡的幾分霧氣有些朦朧,偶爾從碧亮葉子上滴落幾顆珍珠似的露,粘到我的身上、滾落在我的身下成了幾點清淚。
“到了,就要到了!”就在我磨蹭的片刻,四腳蛇已然催促了起來。粗大的身軀從石板上碾過,居然每一塊都很安然,沒有讓我帶上一點破損的重負。青石板鋪成的路,其實不應該叫路,而應當是徑。越往上,整個林子便增加一分神秘和靜謐。不過,其間也有不少可以舒展的情分。幾株野百合便長在徑道的兩旁,粉嫩的花蕊上溼溼的,如同珠兒的舌頭。白瓷一般的花瓣更像珠兒臉上的肌膚。兩根藏青藤長在斜口上,相互纏繞在一起,青溜的葉子與土青色的藤是一個整體。而兩根藤長在一起,沒有平行的空間,相互融合也成了一個整體。珠兒和我,我和金蘭,金蘭又與珠兒。誰與誰是一個整體。我很想知道一個答案。然而當一根藤同時纏上兩根藤的時候,它們便不在是一根根脆弱的藤,而成了一棵粗大的樹。樹可能開花,可能結果,可能光開花不結果,也有可能什麼也沒有。這是不同的命數。
龍蛇傳說(57)
“到了,到了!”四腳蛇指著前面透亮的出口,大聲地衝我叫喊了起來。到了,是到了。一塊巨大的大青石立在出口的旁邊,上面刻著:“九方臺”三個字,很是峻逸。上了九方臺,方知自然的境界。茫茫的山川在臺下若隱若現,一幅又一幅飄渺的山水圖畫,都是些新成的墨寶。淙淙的泉水與萬物生長的聲響齊聚在山下形成了一股萬馬奔騰的博然氣勢。幾隻小飛雀從雲霧中直衝而來,快到臺上的一瞬間,便又倒翻著筋斗,一頭栽進了深壑的林間。霧在林子裡不斷地騰昇,似輕煙,如輕紗,薄如蟬翼。九方臺是一隻焚香的鼎,被安放在香火的案頭。臺上除了幾塊青溜的石頭,便只剩下一座石砌的寺院。寺院很是高大,由一塊塊石頭如魚鱗般有序地堆砌而成的。兩棵巨大的盤龍樹,葉子很是茂盛,像兩條騰雲的飛龍在寺門上飛舞。寺門很像一個牌坊。牌坊上有一幅對聯。上聯寫的是:一佛如來手。下聯是:三山意歸然。橫聯是擎手雲天。風從臺下吹了上來,無數的雲霧像龍一樣地向寺院裡湧入。整個寺院的上端都在太陽的普照之下,如佛光在寺院的上空形成了一個神奇的背景。這不是人間的仙台,而是一個超然物外的境界。肉體和靈魂在這樣的境界裡可以分割成兩個超然無物的禪體。一個不知生,一個不知死,超然於世外。不拘依託,而自逍遙。意歸安然,魂心如禪。佛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當欲與性不再交合,所有的殺戮也就盡歸塵土。在這樣的境界裡是不需要超度的,只願能夠放下,放下揹負的行囊。我能放下嗎?放下我的行囊?我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