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輔到底和閹豎不同,魏忠賢盯著天啟的死因不放,還封閉紫禁城,而兩位閣老則是直奔主題,為大行皇帝蓋棺定論,替新軍籌備登基,如此看來,治國還真離不開這些文官。
禮部尚書吳志佳先說道:“陛下享國七年,天下垂拱而治,聖心機巧,善於木工,以臣之見,可用熹宗!”
熹,嬉戲玩鬧,絕不是什麼好詞。分明就是說天啟愛好木匠活,荒廢國政,奸邪當道,如今又死的不明不白,才給了這麼一個字。
張恪在一旁聽著,忍不住掃了一眼龍床。在外人看來天啟的確昏庸無道,可是張恪深知,正是這個看似荒唐的天子,小心翼翼維持著大明江山,無論是中原賑濟災民,清剿流寇,還是關外的大戰,他都給予極大地支援。
假使天啟能多活一些兒日子,大明或許還能維持。就算不免亡國,可是也不能亡在滿清的手裡。
張恪想到這裡,說道:“小王雖然不懂禮法,可是身在遼東指揮作戰,聖上無時無刻都在掛念戰局,糧餉從未短缺,如今光復遼東,開疆拓土,先帝居功甚偉。況且在座諸公,皆是先帝舊臣,小王斗膽提議,廟號當用‘高宗’二字!”(未完待續……)
第五百二十二章 一切為了皇上
別小看廟號和諡號,這代表著對天啟在位七年的蓋棺定論,也表明明王朝對這位天子的評價,推而廣之,甚至關乎無數人的生死榮辱。
禮部尚書吳志佳提議用熹宗,嘲諷意味十足,他滿以為天啟在位宦官專權,無數清流被貶斥,朝政一團亂麻。朱由檢作為天啟的兄弟,應該與兄長做個徹底的切割,甚至全面否定天啟,就像是對正德做的那樣。
本以為把握十足的提議,可是張恪卻橫插一槓子,竟然建議用“高宗”,這是要把天啟捧上天嗎?一旦如此,新君登基之後,就只能在天啟的框架之內,根本無從改革,想來信王朱由檢素有賢名,絕不會聽從武夫的胡說八道。
老夫也不和你爭,就看新君怎麼裁決吧!
哪知道朱由檢聽到張恪的建議,竟然撫掌叫好,贊同道:“安東王所言正和心意,皇兄在位雖然不久,可是重用魏公公,整飭軍務,終有光復遼東之壯舉。朕承襲皇兄遺澤,自應當兢兢業業,如履薄冰。”
吳志佳驚得嘴巴張老大,能放進去倆鴨蛋。
不是傳聞信王和九千歲不和嗎,怎麼會大加讚許魏忠賢?看這個意思,老魏是又得到了新皇的寵幸,難道天啟朝宦官專權的局面還要維持下去?
尚書大人一想到這裡,渾身冒雞皮疙瘩兒,甚至想到了致仕回家。
其他人沒有搭理吳尚書,既然朱由檢同意了廟號,大家也摸準了新君的心思,諡號就容易多了,最後用了黃立極提議的悊字。
兩號商量好,剩下的就容易多了,撿好聽的詞往上堆砌就是了,最後定下了“熹宗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悊皇帝!”
張恪向著龍床意味深長看了看。心中嘆道:“朱由校,或許你想過殺我,但是張某不是誅心之人,你的身後名張某盡力了!”
完成了兩號,大家都長出一口氣,可是突然之間,黃立極猛地驚呼,原來光顧著商量,竟然沒有遺詔,這可不合規矩。
“元輔。按照規矩,聖躬不豫,閣老代為擬定遺詔。”
所謂遺詔,未必都是皇帝所寫,很多都出自內閣大學士之手。為何大明皇帝能容忍這種紅果果的矯詔行徑呢?其實朱家人還沒有愛新覺羅家那般無恥,他們也知道天下鬧得不像樣子,所謂遺詔,就是最後幫他們挽回失去的人心,讓百姓對朱皇帝重新燃起希望。
魏廣微也不客氣。提起筆,運足氣息,就要動筆寫下至關重要的遺詔!
可是就在此時,魏忠賢突然站了出來。
“諸位。咱家這裡有先帝遺詔,還請信王殿下,諸位閣老大臣接旨吧!”
什麼!
在場眾人都驚得面無人色,皇帝遺詔何等大事。豈是一個閹豎能隨便鼓弄出來了的,你把滿朝文武,把大明皇室當成了什麼?
你魏忠賢到底是九千歲。還是一萬一千歲?
還坐在椅子上的朱由檢小臉通紅,呼吸加重,拳頭攥得緊緊的。他記著張恪的交代,正因為如此,他才答應給天啟“高宗”的廟號,而且對魏忠賢一再示好,安撫。只是閹豎竟然不知好歹,還想著越俎代庖,把遺詔都包了,乾脆把皇帝寶座都給了他就是!
朱由檢緩緩從座位上起來,咬著牙齒就要發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