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昌通往郴州的山路上,一群群民壯們推著安裝上輪子的橡木木料,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艱難的行走。
這些木材都很長,短的也有三丈以上,長的有十多丈長,由多塊木板捆成一紮,架在安裝有車輪的架子上,捆紮得結結實實的,由民壯推著,在山路上推行。
橫在樂昌到郴州的瑤山,是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是南嶺的支脈。之前明軍的船隻抵達樂昌後,步兵和輜重兵翻過南嶺進入湖南,由於是輕裝過南嶺,沿著武水河以及上游的小溪行走,還不算太難走。
可是現在要把那麼多的木料送過去,可是一件十分浩大的工程。
本來是打算等靈渠完工,再透過靈渠運送橡木去衡州造船。但是預計靈渠得要在農曆明年四月份左右才能完工,還有接近五個月的時間,而預計中的嶽州洞庭湖水戰,在五到六月份的時候就會開打。所以等到靈渠完工,再運送木料過去已經是來不及了。
準備打造車船的木料都是用打撈上來的荷蘭戰艦上拆卸下來的橡木,這種木頭打造的船隻結實耐用,中了炮彈不會造成木屑傷到己方,防火效能也好。
王新宇僱傭的兩萬多民壯動作還是很快,橡木木料透過珠江往上游運送,送到樂昌之後,把木料搬上岸,走山路過去。只用了短短的二十天左右,第一批橡木木料就被送到郴州。木料在送到耒水邊上,被丟入水中,順流而下。
順流而下的木材漂到了衡州耒河口,被守在那裡的民壯把木頭撈上岸。
一共送來了從八艘荷蘭巡航艦上拆卸下來的橡木,按王新宇的計劃,準備打算造三十二艘排水量一百五十噸級的車船。
排水量只有一百五十噸級,這些車船的噸位並不算大,只有兩層甲板,上層炮甲板,裡面安裝了十二門十二磅短管卡倫炮,共有炮手三十六人。下層為水手甲板。水手甲板內乘坐六十名負責踩動踏板的水手。車船舵樓前面有兩門可以旋轉的長管八磅炮,射程較遠,精度比較高,主要用來遠距離射擊。
加上船上的指揮官,掌舵的以及其他水手,一艘車船上面共有水兵一百二十六人。
之所以主力火炮是短管卡倫炮,是因為車船噸位小,而且這種車船長寬比大,採用的是八比一的長寬比,船身細長,速度特別快。炮甲板上面是一層輕甲板,主要用來給炮甲板遮風擋雨,使得車船在下雨天也能開炮。輕甲板上面還有一部分水手,主要是用來拋纜繩,做雜活,打仗的時候也擔負著滅火的任務。
車船的外殼是由結實的橡木打造,不容易被清軍水師的小炮擊穿,卡倫炮藏在炮門內,也能阻擋弓箭和鳥銃的攻擊。
短管卡倫炮射程近,但是裝填速度快,能夠在短時間之內再次發射炮彈。這個年代,射程近的炮也不是什麼缺點,射程遠的加農炮精度並不高,遠距離向對手開炮轟擊,未必能夠擊中目標,還不如放近了打。
而車船最注重的,並非是遠距離的攻擊力和精度,而是高機動性,高防護力,以及近距離的兇猛火力。
短管卡倫炮重量也輕,十二磅炮的重量只有三百多斤重,若是換成長管加農炮,十二磅炮的重量怎麼說都得超過兩千斤了。重量輕的炮,也就減輕了船的自重,能夠把更多的重量放在防護力上面,也是的船的速度提高。
車船的動力主要依靠明輪,左右各有兩部明輪,不過在明輪的外面有厚實的木板罩保護,能夠避免明輪遭到清軍炮擊而損壞,導致船失去動力。
除了使用腳踏明輪外,車船也有風帆,有三根不很高的桅杆,有風的時候,也能借助風力航行,只是桅杆不高,風帆面積較小,純粹藉助風力航行的時候速度非常慢,只有三節到四節的航速。
車船吃水淺,船頭尖,整條船幾乎就像是漂浮在水面的葉片一樣,阻力非常小。當然了,這種船自然是無法進入大風大浪中航行,只能是在風平浪靜的內河航行。
若是到了戰時,六十名水手全力踩動踏板,車船速度可以達到十二節,這樣的速度在內河已經是非常快的高航速了。
到時候有三十二艘車船,加上透過靈渠運過來的二十六艘從緬甸人手中繳獲的葡萄牙和英國造的內河縱帆炮艦,自己造的一百多條蜈蚣快船,一百多條小型內河炮艦,以及一千多條小船,在實力上已經超過了清軍湖南水師。
衡州江邊,這裡集中了數萬工匠,即將開始大規模造船。除了運送過來的橡木之外,明軍還將會透過靈渠運輸一些小的木料來,提供建造小船。
明軍探子已經得到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