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荷蘭人的虎頭蛇尾相比,明軍對廣東的進攻不僅是聲勢浩大,而且是勢如破竹。
明軍殺過了分水關,駐守分水關的清軍不戰而退,明軍浩浩蕩蕩進入廣東境內,劍鋒直指潮州方向。
潮州所在的韓江,成為了阻隔明軍攻擊的天險。韓江也是福建通往廣東的一道天險,廣東的守軍駐守韓江,即可阻攔對手進入廣東腹地。不過對於擁有強大水師的明軍來講,韓江天險實在不能算什麼天險。
按照原計劃,明軍水師沿著海岸線航行,抵達韓江出海口。
另外一路迂迴的明軍,則是沿著韓江一直往上游走,進入山區,到了江面狹窄的上游地區,砍伐木頭打造木筏,渡過韓江,即可迂迴到清軍背後。
荷蘭艦隊離開之後,困守在各處內港的明軍水師又能再次出海活動,有了水師配合,就能迂迴到清軍背後。
水師帶隊的將領是吳浩東,率領兩百二十艘大福船,三百六十艘海滄船,還有其他中小型船隻一千多艘,水師官兵兩萬餘人,抵達了韓江口。另外,還有趙志鵬的山地軍五千人,李銳的五千精銳步兵乘坐船隻抵達韓江口。
韓江位置十分重要,是廣東和福建之間的天險,所以清軍在韓江口也佈置了攔江索,佈置了大量的水下暗樁,佈置了人工礁石等防禦設施,並在江口建立了沙汕炮臺,就是用來防備明軍水師入江偷襲所用。這些防禦設施,其實對於明軍來說並沒有多大用途。
後來位於韓江入海口的城市汕頭,在這個年代還只是一個韓江江口的小村莊。
清軍佈置在沙汕炮臺上的火炮並不算太陳舊,都是康熙二年新鑄造的火炮,這些炮很多是仿製的紅夷大炮,被命名為神威大將軍炮,其中有六門重量達到六千斤,可以發射二十八斤炮彈的崇德大炮。
經過夜不收的偵察,又從天地會特工那裡獲得了情報,得知這些大炮的射程可達三里,不過事實上在超過一里遠之後,這些前裝滑膛炮就沒有多少準頭了。但是這些炮還是可以封鎖江面並不算很寬闊的韓江。
公元一六六五年三月六日,明軍水師抵達江口。
天剛剛矇矇亮,駐守沙汕炮臺的清軍守備就被人吵醒:“明狗水師來了!”
清軍守備被驚醒過來,走上炮臺,看著遠處韓江入海口處密密麻麻的桅杆森林,雖然他心中十分擔心,卻仍然給清兵打氣:“偽明海寇的船根本就進不來!我們這裡有大量重炮,只要他們進來,我們的炮臺炮就能把他們撕成碎片!”
江面上,旌旗招展,桅杆如林,密密麻麻的船隻遍佈韓江入海口。
“韃子的沙汕炮臺上有超級重炮六門,三千斤大炮十八門,還有其他的各種口徑的大炮五十多門,要從韓江口進入,恐怕沒有那麼容易吧?”趙志鵬有些擔心的問。
李銳和吳浩東卻胸有成竹,在他們眼裡,清軍的炮臺根本就是擺設。
“我們有新式火炮,可以在韃子大炮射程外面摧毀他們的大炮!”吳浩東笑著道。
新式火炮,是不久前用雙體快帆船從椰城,也就是原來的巴達維亞運回來的三磅六角前裝線膛炮。半年前為了對付荷蘭人的威脅,王新宇運輸了四門前裝線膛炮去了巴達維亞,專門用來對付荷蘭軍隊用來掃雷的小船。荷蘭軍隊離開椰城之後,這些炮又給運了回來。
這半年之內,東番槍炮廠又造出了四門新的前裝線膛炮,現在明軍手中一共擁有了八門三磅六角前裝線膛炮。
這種炮重量非常輕,雖然是三磅炮,但是因為採取了長型的炮彈,口徑反而比原來的三磅滑膛炮的七十四毫米要小,火炮口徑為四十五毫米,炮彈重量三磅一,炮身重量五百斤,加上炮架和炮車,全炮重量七百斤。
“清理攔江索和水下暗樁,還是用老辦法,用水雷爆破!我們小船進入江內,韃子的炮臺就會開火,我們用新式火炮摧毀他們的火炮!”吳浩東向水師官兵們下達了命令。
有八艘大福船被改成了專門的三磅前裝六角線膛炮的炮擊艦,這八艘大福船上面的前炮被拆除下來,只留下舷側的佛郎機小炮,在船的甲板上面安放一門這種線膛炮。當然了,炮輪子是拆掉了,換上一個可以在甲板上旋轉的鐵製炮架。
這種專用的炮架,就是在甲板上面設定一個鐵圓圈軌道,一架設有四個橫向設定鐵輪的轉盤式木頭炮架安放在鐵圓圈軌道上,木頭炮架上面還有兩根導軌,火炮自身炮架上安裝四個小鐵輪子,鑲嵌在導軌中,火炮一發射,在後坐力作用下,炮身沿著導軌後退,減輕了對船體甲板的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