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馬綏掘站在城堡頂上看著巴達維亞城外堆起的斜坡,臉色難看到極點。那斜坡若是完全是泥土堆起來的話也還好辦了,幾輪炮彈轟過去,土坡就給砸平了。可是那斜坡上面偏偏還堆了不少沙袋,外面還鋪上海沙。
不斷有印尼民壯從土坡後面冒出頭來,抬著簸箕往斜坡上一倒,滿滿一簸箕的海沙就倒在斜坡上,順著斜坡滑了下去,堆積在坡上。
城內荷蘭軍隊開炮轟擊,炮彈砸到斜坡上,實心炮彈的動能都被潮溼的海沙吸收了,炮彈落在斜坡上,就一頭扎入沙子中再也無法彈出去,只能看到周圍噴濺起一片泥土。自然,如果不惜成本使用大量的炮彈猛轟,遲早也能打塌斜坡。可是那得消耗多少炮彈?估計把斜坡打塌了,巴達維亞城內連守城的火藥都沒了。
由於東印度公司的荷蘭軍隊主要是對付各國海盜和西班牙、葡萄牙、英國等國的海軍,巴達維亞城內裝備的也都是加農炮,並未裝備臼炮,根本就沒辦法對付這種沙子和泥土混合構築起來的斜坡。
當年的西方國家還沒有裝備上木彈託開花炮彈,也就是加農炮無法發射開花彈,只有臼炮才能發射開花炮彈。
試想一下,沒有木頭彈託的情況下,倘若使用加農炮發射開花炮彈,會是怎麼樣的結果呢?若是炮彈導火索朝外面,先從炮口點燃導火索,再點燃火炮,那麼炮彈的導火索要多長才行?若是導火索朝裡面,使用灼熱的火藥氣體點燃導火索,問題又來了:你沒有木頭彈託,火藥氣體直接就透過炮彈點火孔灌入炮彈內部,使得炮彈在炮膛內爆炸,那麼開花炮彈不是炸別人,而是炸自己。
十七世紀的西方國家,只有短管炮和臼炮才有開花彈,原因就是在這裡。
王新宇造出了加農炮發射的開花彈,用木彈託和軟木引信,不過點火成功率也不是很高,可靠性其實也不怎麼樣,炮彈造價又貴,所以只有在海戰中少量使用,陸戰中,還是用臼炮發射開花彈是最可靠的事情。
約翰·馬綏掘只能眼睜睜看著明軍修建的斜坡不斷加高,同時往自己的城池推進過來,看得他心中一陣陣不安。
“總督大人,我們不必擔心!敵人若想要用大炮轟擊我們,他們總得在斜坡上面架炮吧?等他們架起炮來,我們就能打得到他們了!如果他們不在土臺上面架炮,而是推進到我們的城池下面,等他們靠近了,我們的炮也能打到他們了。”迪爾卡將軍上來說道。
但約翰·馬綏掘總是覺得很不妙,因為他隱隱約約感覺到了危險的存在。
對手費盡心機堆起一座斜坡,肯定不會是愚蠢到一直把斜坡推進到城下挨炮彈,應該也不會直接在斜坡上面架起大炮同城內對轟,只要明軍真的在斜坡上面架起大炮同城內對轟,那麼荷蘭人根本就不怕。
城內的大炮射程遠,威力大。明軍不可能把艦炮或者更重的炮臺炮搬運過來,他們要攻城的話,難道是臼炮?
想到臼炮,約翰·馬綏掘突然心中激楞一下,渾身打顫:“臼炮!敵人肯定要用臼炮!我想起了了!我們在福爾摩沙的城堡,就是被明國人用臼炮轟掉的!”
迪爾卡大驚道:“看來我們不得不主動出擊了!敵人若是在斜坡後面架起臼炮,那就只有他們打我們,我們根本打不到他們!”
畢竟約翰·馬綏掘是一條老狐狸,他思索了片刻,方才開口:“敵人要炮擊我們,他們得從船上搬運臼炮下來。我們等他們運輸臼炮過來的時候,就出擊打他們!別的不要求,只要毀掉他們的臼炮即可。”
迪爾卡帶著人組織了一支兩千人的反擊部隊,由五百荷蘭兵和一千五百黑人兵組成,在城內隨時待命。一直等了五天,城頭的荷蘭人看到明軍從船上搬了臼炮下來,正準備往斜坡後面運輸。
“孩子們,打出去,幹掉明國人的臼炮!只要打掉他們的臼炮我們就贏了!”約翰·馬綏掘下了命令。
明軍十二門臼炮從船上卸下來後,就裝在四輪車上,由一千步兵護送。
五百輔兵和三百炮手,加上一千步兵,共計一千五百明軍攜帶臼炮,趕著牛拉著炮,浩浩蕩蕩從碼頭向斜坡後面開拔。
迪爾卡帶著兩千人,在城門口等候。
“開門!”城上傳來了一聲喝令。
閘門式城門猛然拉起,迪爾卡帶著兩千人馬衝出巴達維亞城,向運輸臼炮的明軍運輸隊殺了過去。
“城內的紅毛鬼出城襲擊了!他們的目標是我們的臼炮!”有人向張玉坤稟報。
坐在中軍大帳中的李定國卻十分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