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5部分

外人面前挺胸抬頭的自稱“本經理”,畢竟這水泥廠是官辦的,可於官的面前卻不敢這般自稱,這“經理”是幾品官?他不知道,可他卻知道,自己壓根就不是什麼官,就是一“草民”罷了。

在他看來,這大都督那是未當皇帝的皇帝,而他李勝和不過就是一個磚廠的掌櫃,嗯,雖說年青的時候,曾有心功名,可老天知道,他可是考了十年連個秀才都未考中,若非如此,又豈會於磚場中當個掌櫃。現在見著大都督這樣的人物,這雙腿自然有些發軟。更何況那件事,還是他自作主張辦下的!

“所以,你便建了這個水泥窯!”

瞧著位於江邊的水泥窯,朱宜鋒倒是一副興致勃勃的模樣,雖說這水泥窯瞧著與過去的磚窯沒有什麼區別,但他卻知道,這是打從自己於武昌建立工廠以來,第一次“技術升級”,而且是由這個時代的人們獨立完成的。

當初他之所以選擇“混合水泥”,是因為其技術足夠簡單,簡單到幾乎不需要建立工廠,水車、石碾、篩網、鐵鍋,這便是生產“混合水泥”的工具,沒有任何技術難度,甚至幾乎是在他拿出配方的當天,就生產出了“混合水泥”。

“混合水泥”的生產卻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其原料——粘土磚頭、各種陶土器碎片、各種陶瓷碗碟碎片、以及各種耐火材料,如缸、盆等物的碎片、爐渣灰,這些原料的來源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儘管武昌因為城市曾被焚燬,碎磚爛瓦極多,可總也有用完的一天,甚至就是最普通的爐渣灰,因為蒸汽機的數量以及煤炭的使用量都談不上豐富。

相比之下用粘土與生石灰焙燒的水泥,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但水泥窯的建設需要耗費時間,這是當初朱宜鋒沒有選擇它的原因,久而久之因為忙於其它事物,反倒是將這件事擱下來,可誰曾想,現在卻被眼前的李勝和“發明”了出來。

“……小人便尋思著,即然這磚是土燒的,那何直接用土與石灰一同上窯,然後待燒好了,再磨細成粉,一開始的時候,卑職是於工廠院子裡砌了個小窯,一試之下,誰曾想居然成了,而且用起來也不比這個混合泥差,所以便斗膽用廠裡的款子建了個大窯,這一座窯一天可出3噸水泥,工料能省出一成,人工省出三成……”

在他的講解中,朱宜鋒倒是暗自佩服著這個四十幾歲的李勝和,雖說他並不是工程師,但是他卻憑著經驗與猜測,用石灰石和粘土為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後,在類似於燒石灰的土窯內煅燒成熟料,再經磨細製成水泥。這不正是波特蘭水泥的製造方法嗎?

“小、小人,真,真未想到,居,居然驚動了大都督,若是大都督不喜,還請大都督責罰小人,小人,小人這、這就把這給折了……”

瞧著大都督的雙眼盯著大窯,李勝和的心底頓時一慌,連忙便跪了下去了。

“瞧把你嚇的,站著回話!不要跪!”

跟在大都督身邊的陳端正色吩咐道,瞭解漢督的他又豈不知道,他高興還來不急,生氣,若非如此,他又豈會在得知此時後,立即上報大都督,結果正像他猜測的一樣,大都督立即來了興趣,乘馬車趕到了這。

“拆?”

詫異的瞧著李勝和,看著他那副誠惶誠恐的模樣,朱宜鋒卻是哈哈大笑起來。

“為什麼要拆?這可是好東西啊!”

確實是好東西,雖說難改其“土法”的本質,但對於這個時代的中國而言,卻已經是一次極為難得的技術進步了。

“非但不能拆,還應該加以推廣!便是要拆……”

手指著那工棚,朱宜鋒正色說道。

“也要把那混合水泥的裝置給拆了,既然費時費工那也就沒有必要再保留他,李經理,責罰?能於廠中創新,那為何要責罰?不但不能罰,而且還要重重的賞,嗯……”

沉吟片刻,看著那用石灰窯改制而的水泥窯,朱宜鋒反問道。

“這樣,這個發明是由你李勝和所創,雖說西洋已有先例,但畢竟是我中國之首創,自然可得中國之專利。現在你有兩個選擇,一個是自此之後,二十年內同法生產水泥,每產一噸水泥你可以提取五十文錢,還有一個,就是督府一次獎勵給你三千兩。你選擇那一個?”

這一種獎勵,與其說是獎勵,倒不如說是心情大好的朱宜鋒想借此機會,向任何從事技術研究的人傳遞一個訊號——研究所謂的“奇淫巧技”亦是發家之道,而在另一方面,也是想籍此於中國樹立“專利”觀念。

這……

大都督給出的選擇讓